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为什么说AI发展的尽头是工业?

作者:老胡2025.05.14阅读 14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蒸汽时代,摆脱了对风、水、畜等自然力的依赖,学会了规模化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钢铁巨兽昼夜不停的咆哮着,改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工业和数据开始密不可分,在各类高精尖产品之外,人类还创造出了“虚拟世界”。

  身处21世纪,如果说要催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目前所有的技术中做一个选择题,我想大部分人会投“AI技术”一票。
 如今AI技术应用之广,可谓是百花齐放。各行各业的人利用AI生成方案、文章、图片、PPT或咨询决策建议、了解行业知识、充当线上客服。人们一边在AI的帮助下解放精力,一边在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战战兢兢害怕被代替。
  让我们以后再聊AI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冲击,先聚焦到AI技术真正的核心层面——AI对生产力的提升。伟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工业AI。老胡才疏学浅,在此做一些发散性的分享,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区指正。
  
  工业AI能够带来的巨量效益
  工业场景具有规模化特征,AI的微小改进(如1%的能耗降低或良率提升)可在海量生产中产生指数级收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工业占全球GDP的28%,约为29万亿美元(2023年为例)。在此基础上,AI渗透率每提升1%,预计带来3000亿美元经济增量(BCG测算)。相较于消费互联网的流量变现模式,工业AI创造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种价值创造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和抗周期能力。
  钢铁行业为例,企业通过AI技术降低能耗提升效率后,若炼钢降低吨钢成本10元,千万吨级钢厂可年省过亿,这就是行业的规模化特征。
  工业AI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制造经验的快速沉淀和规模复制,将“精耕细作”的成本拉低。在一个工艺复杂的传统工厂,想要实现高效生产www.cechina.cn,需要一大批熟练的设备操作工、仓储物流管理员、质检人员、运维人员、专业的工艺设计团队,还需要能综合把控、敏捷调度的生产管理者。拥有了这些人之后,仍需经历数月的工艺参数调试、设备OEE提升、生产节拍优化等关键动作,最终才能形成稳定产能。
  而AI,可以把其中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并规避人类“肉体凡胎”带来的生产风险,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全能专家,日夜不停地监控着生产数据并进行对应操作。
  
  工业AI的应用需要循序渐进
  如果对工业AI功能的描述,让一部分从业者感到惧怕,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可以让大家稍稍安心。实际上,工业AI的发展和应用还是离不开人的帮助,如今工厂哪怕上线了工业AI,也需要人力的协同才能发挥效益。
  
  ▲AI在工业领域的技术对比
  AI工具在部分工业场景的选择:
  需要创造性
  生成式AI(如新材料分子设计)
  需要工程师协同:AI工艺参数优化、AI系统前期设计、跨学科知识整合(如材料特性与设备限制的平衡)等
  高精度分类
  判别式AI(如精密零件缺陷检测)
  需要工程师协同:AI模型调优、处理复杂异常案例等
  动态决策
  强化学习(如炼钢过程控制)
  需要工程师协同:AI监控、模型优化、结合业务目标进行流程重构等
  知识管理
  神经符号AI(如工艺经验数字化)
  需要人力协同:知识库优化和纠错、人性化沟通、个性化指导等
  根因定位
  因果AI(如产品良率提升)
  需要人力协同:逻辑训练、复杂的根因分析、后续改进等
  以老胡所在的工业软件行业为例,我常用的免费软件中控SCADA今年竟然也推出了AI功能,能够进行AI问答、趋势预测、AI生成3D(此类3D模型过去定制需要几千元一套,现在竟然可以免费获得)。但是这些AI功能还是需要我来进行实施,3D模型的生成也需要我来输入详细需求,并由我运用到工程中。利用AI工具,节约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我不认为AI短期内会代替自动化工程师。
  看过《三体》这本书的朋友应该了解“技术爆炸”这个概念,意为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在某个时期突然爆发,取得大量的突破性的成果。AI技术的发展之迅猛,性能榜首之位几乎是每月迭代,ChatGPT、DeepSeek、Qwen等大模型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进化。虽然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底子,但打造工业AI的难点更在于工业数据的积累,只有了解大量行业生产场景、了解工艺,并且有大量工业数据作为可调用分析的资源库,才有底气说自己是真正的工业AI大模型(目前市面上许多“工业AI”实际上只是常规大模型换个壳子)。所以,工业AI要从研发到成熟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似具备了前置条件,但是还欠缺AI技术和细分行业工业数据的磨合,这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咫尺,也可能是天涯。
  国内厂商在工业AI的突破
  近年来,国内厂商在工业AI领域加速布局,通过技术与场景持续结合,逐步构建起工业AI类产品的解决方案。头部企业如华为、百度、阿里云等依托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出工业视觉检测、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平台化产品。
  工业自动化领域,以中控技术为代表的上市企业大力发展AI技术,推出了一系列的工业AI解决方案,帮助工厂实现自主生产、自主监督和自主优化。还有一众更关注垂直领域的厂商,聚焦细分场景,在汽车制造、半导体、能源等行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由此可见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工业AI这个领域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家企业都想分一杯羹。这种分层竞争态势也反映出工业AI落地的核心逻辑——必须深度绑定OT运营技术知识沉淀www.cechina.cn,在具体生产场景下创造价值
  
  ▲AI厂商类型和优劣势
  以老胡所在的工业控制领域为例,老胡还是更加看好中控技术的AI技术发展,原因有三。
  一是之前我们一直提到的数据。搞工业AI是需要“基因”的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大量的工业数据是工业AI的基因。工业AI是领域知识与数据科学的深度耦合,其价值不在于技术先进性,而在于对工业场景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能力。得益于数十年的工业know-how积累,中控技术在工业AI研发的过程中,喂养了超过100EB的工业数据,产品设计更加贴合生产场景。
  二是资金。钱对于技术研发来说,说它是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为过。部分自动化企业虽有数据积累,但面对发展AI技术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自动化领域的头部上市公司,中控技术在全力发展AI的基调下,大概率是不缺资源支持的。
  三是业务构成,这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试问哪些企业最愿意且有能力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答案有二,一是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旨在创造规模化效益(即上文的规模化特征);二是有钱的企业,旨在使用新技术,试验创新方案是否能有创新成果。中控技术的核心业务主要在石化、化工领域,近年来大力推动AI发展,辐射千行百业。它的大客户画像就是有规模且资金充裕的头部工业企业,相信这类客户对于落地工业AI会有不小的兴趣。
 
  中控SCADA应用实例图
  在AI之外,中控技术还开放了SCADA全系产品给用户使用,这一块老胡真的是推崇备至,本来几万块的SCADA软件,中控这边直接免费拿来用,数采、组态、数据库、流程图、报警、报表、Web、APP等功能全部开放,并且也接入了许多AI工具,如3D模型生成、AI助手、脚本生成等。目前用了两年,实测无收费项目,中控技术此举让我等一线工程师也能感受到AI带来的便利,也为工程实施降本增效,确实是给工控人送福利了。老胡受人之惠,用了人家的免费软件,在此分享出来,为中控SCADA提提人气。
  扫码领取中控SCADA免费安装包
  
  最后,老胡想说,很多朋友对于AI畏之如虎,其实也没必要。因为技术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留给大家去学习、适应的空间还很大。AI也不是一个完全独立运行的系统,依旧需要你我这样有经验的人从旁设计、辅助、维护,这也是时代给予的机遇。老胡祝大家都能够玩懂AI工具,工作更加轻松,玩通AI技术,切实提升企业和自身的收益。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