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据报道8月1日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检察部门约见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邬建平,次日,邬坠楼身亡。8月1日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反垄断法》执行首日,数家防伪企业起诉称质检总局强制实施电子监管码的行为涉嫌违法,涉嫌高达一年2000亿的利益输送。8月2日,质检总局约见上述企业。据了解,质检总局正在推进的电子监管码工作,涉及面最大的正是食品监管司分管的食品企业,食品企业亦多次表示反对。
“删除”!
8月25日10时10分。
新华社发出快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删除了国家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监管码制度的规定。
得知这一消息,律师周泽迅速将该消息链接四处传递。
三周前,8月1日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在周泽的代理下,4家防伪企业将涉嫌强制推行监管码的国家质检总局告上法庭,8月2日,食品行业圈就传出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司长跳楼自杀的消息。
&n
接近司法机关人士透露,8月1日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反贪局工作人员曾在某宾馆约见邬建平,邬供述了其在京的多处房产和巨额现金。检方在其办公室和家中分别搜出约300万和500万元现金。次日,趁工作人员不备,邬建平从宾馆窗户一跃而出,坠楼身亡。
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对此说法未予回应。
8月15日,北京市检一分院宣传处人士表示,需要向领导汇报后,才能就此案情况接受采访。截至记者昨日发稿www.cechina.cn,尚未得到该部门答复。
质检总局独挺“新秀”
防伪企业发起“侧攻”?
邬建平坠亡之时,正值防伪企业与质检总局闹到法院的关键时刻。
8月1日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反垄断法》正式实施首日,第一个成为被告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质检总局。
矛盾的焦点在于质检总局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产品质量的电子监管手段。
2005年起,质检总局强制要求一些企业在产品上粘贴或印制“电子监管码”(下称“监管码”)。消费者根据监管码,可通过电话、网络等向“电子监管网”查询产品类型、厂家、生产日期等信息,以此辨别真伪,政府部门也可对企业实时动态监控。
按照质检总局“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推进办公室”主任、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宋明昌在一次会议上的说法,“电子监管网是政府质量监管的工作网。”
但实际上,公开资料显示,该网是由一家名为“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国检”)的企业经营管理的。
在防伪企业看来,质检总局的做法有违公平:首先,质检总局通过不断发“红头”文件、“高层”开会形式,借助行政力量推广该公司的“电子监管网”。
其次,这家企业缺乏经验。公开资料显示,中信国检创立于2005年,此前并无防伪行业工作经验,2006年5月刚从美国甲骨文公司购入数据库软件。
“国内防伪行业发展10多年了,为什么非要用一家新成立的企业?”起诉质检总局之一的北京兆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刚表示。
最后,中信国检是外资企业,监管码包含中国企业大量商业信息,若被外企掌控有商业风险。
自质检总局开始推行监管码的2005年,就有20多家防伪公司提出抗议。
2007年12月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质检总局又发布“582号文”,要求www.cechina.cn,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等9大类69种产品必须在包装上使用监管码后,方能生产和销售,今年4月又称,即使有困难,过渡期也不得超过2008年12月31日。
迫于这一限令,企业纷纷转投“电子监管网”。
“我们只能缩减公司规模,裁减人员,以应付现在业绩大量滑坡的现象。”龙刚说,“至于中小防伪公司,现在每天都有倒闭的。”
4家防伪企业今年4月就想以《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