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中国制造在改革开放中破茧成蝶

www.cechina.cn2018.07.24阅读 206376

  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7月10日发表的《关于301调查的声明》,商务部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一直推进着我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转向中国品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无疑是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主动推进的又一项改革开放重大战略举措。
  在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交织推进下的我国制造业,将迎来更多的转型升级


  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是一次向好的改革
  自成立以来,吉利控股集团经历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升级之路,历经了照相、废旧电器分离金属、生产电冰箱机器配件、研究生产装潢材料、研究生产摩托车和研究生产汽车的历程。
  几经艰辛探索,吉利的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是一次破旧立新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都是一次系统性改革,都让自己变得与以前不一样,需要培养全新的体质,重新打造适应转型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收购沃尔沃、实现扭亏为盈并实现高速发展之后,吉利会如何评价自己的发展质量呢?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提问时,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给出的答案是:肯定不满意。
  其实,在每一次转型升级的背后,总能看到李书福对企业发展现状的不满足以及对更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特别是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后,发展质量问题一直是吉利历次转型的标志性节点。
  在吉利汽车副总裁杨学良看来,吉利汽车已经经历了三次转型升级:1998年8月,吉利推出第一款量产的汽车产品———豪情,由于遇到很多问题,用压路机把量产的100辆豪情车全部碾废,1999年11月才重新投放市场;20世纪初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让国内民营汽车企业备受困扰,2007年吉利发出了《宁波宣言》,决定放弃价格战,从低价战略转变为“技术先进、品质可靠、服务满意、全面领先”的战略,开始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企业道德战;最近一次转型是2016年吉利推出“精品车”发展战略,从技术研发、造型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持续提升体系竞争力,完善产品谱系,创造品牌价值。
  即便现在业界在讨论吉利现象,研究吉利经验,李书福依然保持了战略清醒,“说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非常难。从表面指标来看,我们的销量增长,利润增长,开发速度加快,国际水平都在提高,但是我们的挑战也更大了,困难可能更多了,问题也不少,所以现在发展的质量比起以前可能会好一些,但是由于整个企业的形态变了,也许存在新的问题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问题文化,‘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没有问题是坏事’,我们都在时刻地反省、检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样及时地得到解决。”
  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这也许是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李书福推进着吉利历经多次重大质变而更强大,走出了具有吉利特色、甚至是深深烙印了敢于探索、不怕失败、追求质量等李书福个性的国际化道路。
  这种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企业家群体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企业家精神。具体在李书福身上,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胆识和魄力上,甚至也体现在吉利进军汽车领域的时候。据李书福介绍,当时在向有关政府领导申请时,领导想保护民营企业,担心吉利在汽车项目上一蹶不振,怕吉利进入汽车领域如果失败了会导致整个企业破产倒闭,李书福则请领导“给自己一个失败的机会。”
  “吉利搞汽车刚好20年,改革开放40年,我进入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有35年了,几乎参与了整个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李书福表示,“吉利这些年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党的改革开放好的政策。”在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吉利自身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在收购沃尔沃之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吉利越来越展现出跨国企业集团的品质和特性,现在应该已经不宜再用单纯的传统民营企业的视角来看待吉利,而应该更多地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观察。
  可以说,改革孕育和激发了李书福等一代代民营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如同吉利一样,崛起的中国民营企业一路走来,一路改革,并且在新形势下继续并开启新的改革。在激流澎湃、奔涌向前的改革浪潮中,企业改革融入国家改革,成为其中一部分,并从中得到方向、动力和保障。
  改革让企业内生高质量发展基因
  当前,我国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而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变革正是微观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和变革的总和。
  唯物辩证法认为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同时具备才能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对于微观市场主体而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内因同样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在改革开放中培育高质量发展和变革的基因。
  作为中日双方各占股50%的合资企业,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公司便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是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变化。原中远集团和日本川崎重工克服困难,于1995年12月签署南通造船项目合资合同。项目启动后,在船厂建设上,南通中远海运川崎主动全盘接受国际先进的造船生产全部体系,以开放的心态全面、认真、不走样地学习日本川崎重工先进的生产组织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通过“分享、消化、吸收、再创新”,南通中远海运川崎逐步形成了体现企业发展质量的两大核心要素———设计引领下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www.cechina.cn,以及以此为基础深入推进的智能化改造。
  目前,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精益管理自成体系,从精益设计开始,已延伸到精益生产管理、精益质量管理、精益成本管理,通过优化设计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在最佳状态下实施,通过智能化改造建立了智能、高效、集约、精益的智能化造船模式,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分段对接误差为零的无余量造船,大大提升了船舶质量和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预舾装率达到85%以上,钢材一次利用率达到92%以上。在谈到企业利润率水平时,南通中远海运川崎中方总经理陈弓表示肯定在国内船舶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从内因来看,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南通中远海运川崎重视培养人才,为核心开发能力和智能制造提供人才保证。在2006~2011年间,南通中远海运川崎派遣日本川崎的各类研修人员约300人。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已经达到近400人,形成较强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前沿技术攻关能力。李书福认为人才培养是吉利一个非常长远的战略思考,吉利敢于给各类人才发挥才干的舞台,已经聚集了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众多汽车创新领域的高级专家,研发设计、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3万人。万向集团副总裁、万向研究院首席院长陈军表示,无论是从事农机维修,还是进军汽车零部件市场,直至在国内外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为何万向总做得比别人好,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善于把握改革开放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利好因素,先人一步招揽人才,并敢于用人。
  在深化改革中迈向产业中高端
  制造业改革开放最终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见实效。制造业改革开放史,本身也是融入世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并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成长壮大史。
  从一定意义上讲,制造业改革开放是企业一次又一次的创业创新、一次又一次的破茧成蝶而蜕变成的最美风景。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正是在艰苦创业和锐意改革中,从一个占地14.2万平方米、员工仅200来人的小厂,发展成为年造船近200万吨、年销售规模超过188亿元的综合性海洋装备产业集团。
  近年来,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沪东中华公司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大力推行“横向整合,纵向扁平”的改革思路,实施企业转型升级,主动压减低端产能,大力发展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以LNG产业链装备制造为核心,以高端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为主体的产业布局。
  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壮大起来的沪东中华,拥有了在国际高端船舶市场与世界一流造船企业全面竞争的实力。目前,沪东中华公司年投入科研经费保持在营业收入5.6%以上,每年成功申请国家专利超过270件,在建和手持订单中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到100%,不仅在LNG产业链装备制造领域占领行业制高点,而且还是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建造的行业领军企业,已交付、正在建造及手持订单的8000箱位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达到49艘。在高端特种海洋装备、机电工程装备领域,沪东中华同样亮点纷呈,承造的全球最大的G4型45000吨集装箱滚装船是世界首创性产品,展现了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大飞机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今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C919大型客机等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商飞强根铸魂,凝心聚力,把管党治党贯穿大飞机事业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破解制约公司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经过十年探索,中国商飞确定了“自主研制、国际合作、国际标准”的技术路线,“小核心、大协作”的主供模式,走出了一条我国民机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我国商用飞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我国民机产业从弱到强的新征程。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并且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主要发达国家正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我国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日益紧迫且任重道远。面向未来,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我国制造业,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以便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在建设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