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领先的半导体器件供应商兆易创新GigaDevice携90余款产品及解决方案亮相2025慕尼黑上海电子展。本次展品阵容涵盖存储器、微控制器、传感器、模拟芯片等全系产品线,深度覆盖数字能源、工业、汽车、消费电子以及物联网等重点领域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全方位展现了兆易创新在多元应用的技术积淀与广泛布局。依托持续的技术突破、精准的市场洞察、丰富的展品矩阵,兆易创新将不断为客户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驱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数字能源与AI双发魅力,助力智能化发展
在数字电源领域,高功率密度、高效能和智能化供电成为关键发展方向。与此同时,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对服务器电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推动了供电技术升级。
据兆易创新微处理器事业部产品市场总监陈思伟先生介绍,数字能源是兆易最为看重的工业细分市场之一,不同应用、不同功率段的电源的拓扑结构不太一样,所以对应的MCU的需求,对于解决方案的要求也不太一样,兆易创新齐全的MCU产品线布局能覆盖不同功率的数字电源应用需求。

此次展示的解决方案包括基于GD32G5系列高性能MCU的纳微12kW和8.5kW AI服务器电源解决方案,两个方案都是针对AI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设计,输出电压为50V,符合开放计算项目(OCP)和开放机架v3(ORv3)规范。基于GD32G5系列高性能MCU的3.5KW直流充电方案,支持涓流、恒流和恒压充电,可适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应用场景。基于GD32F527/GD32VW553的户用储能BMS解决方案可适配不同规模和电压等级的储能系统,满足多样化行业需求。
陈总认为,AI服务器电源是一个相对有潜力而且增速很快的市场。兆易创新和纳微达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推出了几款比较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而且已经达到了商用水平。除了服务器电源,在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数字能源应用领域,也陆续在去年展示的能源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更多的应用
此外,针对AI拉弧检测的方案,兆易创新依托位于合肥公司的光伏测试屋顶,通过积累的数据,围绕客户需求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不断的调整优化进行持续迭代,进一步完善了算法。
陈总补充道,“去年的AI算法,是集中在H7高性能的平台之上。今年基于客户降本的需求,会往M4、M33的MCU平台上去进一步拓展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因此在相对更中低端一类算力的MCU,也实现客户所需的AI拉弧算法功能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这也是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价值所在”。

除了在光伏的应用里通过AI技术去解决电弧误报的问题,兆易创新围绕近期火热的AI玩具,使用无线MCU进行相应的音频处理,并通过无线接口接入大模型,这样AI玩具可以实现人机交互。
帕西尼多维触觉灵巧手,深入机器人合作领域
展会现场有一款基于GD32H7系列MCU的帕西尼多维触觉灵巧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驻足。这款多维触觉灵巧手DexH13采用GD32H7系列高性能MCU,搭载1140颗帕西尼自主研发的ITPU触觉传感单元,是一款融合多维触觉和AI视觉的双模态灵巧手。DexH13采用4指16自由度(13主动+3被动)仿生机械结构设计,拥有15种类人般丰富的感知维度,搭载800万像素高清手眼相机,配合柔顺灵活的运控能力及0.01 N的精准稳定力控,能够精准捕捉材质、纹理、压力等多维信息,精准还原抓握、捏取、按压、手指开合等复杂动作模态,具备毫米级精准操作与类人化实时动作反馈,完美适配于汽车制造、精密装配、医疗康养、安检安防、家庭服务、物流仓储等诸多场景。

业内许多人士认为,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爆发的一个元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机器人的硬件进化不断发展,从工业机器人到移动机器人,从协作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当下,已经进入了AI大模型与机器人在底层技术创新和应用融合的交叉时代,具身智能成为现实。
陈总透露,兆易创新一直密切关注协作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也针对机器人的应用做了多年布局。现在,很多工业自动化的客户都投入到人形机器人赛道,在此之前,他们的产品已经渗透工业领域的各个应用场景,兆易创新与工业自动化的客户一直保持深入合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MCU而言,客户的需求从最初M4的算力,到现在的M7,甚至未来需要双核、多核的M85,包括总线的协议,如主流EtherCAT。而在去年11月,兆易创新就发布了集成EtherCAT的高性能的MCU,这相当于为此类应用量身定制。
今年,兆易创新也会与更多的第三方的资源配合,推出针对工业控制的系列方案。不仅仅只是人形机器人,还包括伺服电机方案,工业通信方案,以及基于GD M7或者M33核MCU的边缘AI方案。
需求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通用MCU的增长的方向在哪里?陈总表示, AI有可能在未来5年能拉动100亿美金的市场空间,兆易创新将保持持续的关注,包括在工业应用中可能落地的AI场景,例如缺陷检测、可预测性维护等,以及现在比较火的AI大模型拉动的AI玩具,可穿戴类的智能眼镜等。
“除了跟踪这些受AI催生拉动的市场外,我们的眼睛也不能只是盯在这些热点应用上,想要盲目的追这些热点应用来支撑MCU的成长,短期来看还是有限的。”人形机器人,真正的爆量可能是在未来的两到三年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包括AR、VR眼镜等,要真达到千万,甚至像手机一样上亿的规模,这些都是相对长期的。兆易创新MCU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还很小,陈总认为未来还有大量的空间和机会。“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还有那么多没做下来的市场,我们的第一优先级一定是先把那些对我们有足够吸引力的市场,通过我们的产品、方案切入进去,然后做深耕拓展,逐步提升市场份额,这样才能支撑我们的成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