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产值破7000亿!19家入围制造业企业500强!

www.cechina.cn2021.12.28阅读 3706

  江阴是县级市!
  2019年,江苏省江阴市蝉联工业百强县(市)三连冠www.cechina.cn,共有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19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8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www.cechina.cn,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助推企业上市方面,江阴拥有“中国A股第一县”称号。今年年初,江阴市迎来第51家上市公司——科茂新材料,江阴上市公司总数和募集资金总量双双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名。

  70周年阅兵三军仪仗队的高定军装、“神舟十一号”航天员的航天常服、江阴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上的斜拉索都是江阴制造。那么,江阴究竟是怎么修炼成“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今天,我们来看看江阴的成长发展史。
  起家与坚守—江阴本土制造风雨前行
  从发展脉络看,江阴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改造、曲折发展、改革探索、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等五个时期。
  恢复改造期(1949—1957年)
  解放初期,江阴工业发展以恢复生产为主,产业以棉纺织和染织业为主,存在部分粮油加工业,其他工业类型极少。县委、县政府努力对设备简陋,条件低劣的小作坊、小工厂进行改组,到1952年,江阴工业企业261家,较1949年增加23家,工业总产值8090万元,年均增长26.6%。到1957年,江阴工业总产值1.32亿元,比1952年增长63.0%。
  曲折发展期(1958—1978年)
  1958年,江阴紧随国家政策兴办社队工业,掀起工业发展的热潮。1965年,江阴工业总产值达1.63亿元,涵盖机电、冶金、化工、船舶修造、医药、纺织、食品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1967—1976年江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比三年调整时期低8.7个百分点。到1978年,江阴工业企业2166家,工业总产值6.36亿元,工业经济实力悄然崛起。
  改革探索期(1978—1991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阴采用“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方式,推动农村贸工农一体化发展。1987年江阴撤县设市,实施工业兴市、市场对接、国际接轨,乡镇企业裂变发展,并逐步形成集体、民营、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1978—1991年,江阴工业经济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36亿元增长到1991年的130.30亿元,年均增长26.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55.1%提高到1991年的69.6%,增加14.5个百分点。
  快速发展期(1992—2012年)
  1992年,江阴深入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践企业资本经营方式,大力扩展对外开放,民营经济迎来高速发展。1995年,以江阴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一批工业园区相继建立和完善。到1999年,江阴拥有江苏阳光、华西村、法尔胜等8家上市企业,累计募集资金21.6亿元,形成中国资本市场上独树一帜的“江阴板块”。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江阴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到2012年,江阴规上工业企业1418家,工业总产值6003.03亿元,年均增长21.0%。
  转型升级期(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江阴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新旧动能转换。1978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55.1%。目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为54.4%,保持住了支柱性地位,江阴成为民营制造集聚能力和水平最高的县(市)。到2018年,江阴规上工业企业1469家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规上工业产值6059.13亿元,江阴连续荣膺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名。
  曲折与辉煌—江阴工业经济深耕主业
  1949年,江阴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总产值仅为3986万元。经过解放初期恢复和调整,195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4亿元。经过20年曲折发展,197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达5.50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工业经济发展乘势而上,总量跃升并屡创新高。2002年,江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79.19亿元。2005年突破2000亿元,2006年突破3000亿元,2008年突破4000亿元,2010年突破5000亿元,2011年迈上6000亿元台阶。到2018年,江阴工业总产值超过七千亿元,超过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1200倍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25年的工业总产值累计之和。
  实体经济是江阴经济发展之根。1949年,江阴存在小规模的私营工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二分天下。1978年起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江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逐步形成,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江阴企业以80年代乡镇企业为中坚力量,逐步发展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目前江阴19.1万家市场主体中,企业有6.5万家。2019年,江阴19家企业登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民营工业企业有1205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高达82.0%,13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规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占比超过70%,民营工业对江阴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集约与高效—江阴产业体系健全完备
  1949年,江阴工业企业仅有238家,仅能生产棉布、棉纱、袜子、毛巾、日用木制品、铁制农具等初级产品。
  到1978年,江阴工业产品主要以纱、布、服装、陶瓷等轻工产品为主。
  目前规上工业企业已达1728家,132家企业主持制订了457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主持起草了14项国际标准,有中国世界名牌1只、中国名牌13只、中国驰名商标54件、国际知名品牌领军企业7家。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长电科技成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远景能源成为我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全球最大的智慧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公司。海澜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相继成为无锡、江阴第一、二家千亿级企业。目前江阴正全力打造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四个千亿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领航江阴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江阴钢材、水泥、服装、印染布产量分别为1301.37万吨、299.84万吨、4.72亿件、4.98亿米,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823倍、50倍、342倍、23倍。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光纤、光缆、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等新兴产品产量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飞跃,分别达到322.46亿块、3.24亿只、639.90万千米、218.80万芯千米、139.40万千瓦。江阴已拥有110多只行业单打冠军产品,150多家企业成行业“隐形冠军”。
  目前江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3.4%、43.9%,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3%;获评中国工业大奖2个、中国质量奖1个、省独角兽企业1家,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今后一个阶段,江阴将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车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医疗设施等五个方面的重点领域,有利于加快江阴新兴产业的集聚,形成新的产业高地。
  追赶与领先—江阴探索创新从未止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将中国工业发展带入发展黄金期,江阴制造业探索创新的脚步也从未止步。以华西村为例,1980年,华西村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方案,全村600亩良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了工业上去,华西从此跨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1992年,江阴着手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提出资产重组、资本经营的发展思路,出台激励、扶持措施,积极推动企业上市。1997年2月,江阴市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揭开了江阴规模企业竞相上市的大幕。到目前,江阴拥有上市公司49家,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大企业大集团各领风骚,形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独具魅力的“江阴板块”。
  近年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生产的“含金量”进一步得到提升。2017年,江阴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达943家,占比64.1%,较2009年提高48.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户均拥有企业办研发机构0.65个,较2009年增加0.53个。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项目2381个,较2009年增长1.34倍。2017年,江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02%,较2009年提高0.34个百分点。

  江阴是一座创新名城。江阴高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以特钢及金属制品为主导产业,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为特色产业,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为战略性产业的创新集群。拥有国家特色产业基地5个、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江阴国家高新区已经成功跻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江阴建成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研究院6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研究生工作站16家、院士工作站16家。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