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技术文章

订阅模式 VS 永久购买——工业软件购买模式的变革

作者:www.cechina.cn2020.10.19阅读 12873

  在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www.cechina.cn,云、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IIoT)方面的创新,正在推动过程自动化和控制的进步。制造商和运营商正在重新考虑其技术和转型策略。在数字化转型时代,订阅软件发展势头强劲。
  在工业自动化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企业可以利用订阅模型来获取独特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人机界面(HMI)、监控和数据采集(SCADA)系统等,仅购买所需内容,并根据需求变化进行扩展,从而将投资从资本支出型转换为运营支出型,以使资产负债表更为精简。采用订阅交付模式可以加快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需自动化软件的部署速度。
  数字化转型的软件挑战
  在对数字化转型的普遍关注中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不同规模和各行业的企业都在投资必要的技术,以数字化其流程和资产运营。对于工业领域的很多企业来说,转型之旅正在进行之中。
  在考虑数字化工作流程、过程自动化、数据分析和预测性维护所带来的诸多好处时,工业企业的负责人常常会发现,自己的企业陷入了传统软件和过时财务模型的困境,而这些软件阻碍了数字化转型。
  为了在数字经济中取得成功,企业必须拥抱和集成新技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阻碍了对自动化和控制软件的接受,这其中就包括部署工业级软件所需的前期资本支出。
  ●资本支出的理由:大量的资本支出,可能会使技术部署还没开始就胎死腹中。为了证明对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投资的合理性,决策者必须能够量化投资回报率。由于涉及到的资产、流程的范围和大小不同,从试验阶段到生产阶段所需的典型持续时间也不尽一致,获取这些数据对许多工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试点项目的炼狱:根据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在所有工业4.0的试点项目中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有85%的被调查公司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进行试点,而只有30%的试点项目最终扩展到整个组织。该报告还发现, 70%的试点项目企业未能从中获取收益。冗长的试点项目和缺乏投资回报,常常被证明不利于资本投资。
  ●永久许可:由于对基于标签的成本有严格的限制,永久许可是一种熟悉且价格不菲的定价模式。对于那些需要访问多种软件产品的企业来说,随着运营需求的变化,可能还需要扩展或缩小系统规模,永久的HMI和SCADA许可模式并不总是最合适的。

图1:订阅模式并不意味着软件必须在云中运行。本文图片来源:Aveva

  ●缺乏创新:购买之后,软件可能很快就会过时,需要购买支持和维护协议才能从最新的创新和软件更新中受益。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格局中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需要一种新方法来确保合适的人受益。面对这些挑战工业企业可能会错失许多机遇,很明显,改变工业软件许可模式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什么要订阅?
  无论是用于娱乐、运输、通信行业,还是基于云的软件,订阅越来越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企业软件购买者正在积极向订阅模式转变,以受益于该模式提供的灵活性和成本管理优势。实际上,据Gartner预测,在一年之内,所有新进入者和80%的成熟供应商都将提供基于订阅的业务模式。
  是什么推动了这一趋势?麦肯锡在其研究中发现,灵活性和业务敏捷性(60%)推动了对订阅许可证而不是传统的永久许可证的需求。同时,一半的受访者指出,较小的前期投资(50%)和总成本的降低(45%)是考虑采用订阅模式的首要因素。

图2:对于一些关键流程,控制软件应保留在本地,因为控制系统的实时性不允许云可能引入的任何网络延迟。

  每个行业和几乎所有业务流程,都能够通过可用的应用程序来启用订阅。航空公司和货运公司,可以使用订阅模式为机队配备轮胎,而全球企业正在其订阅的基础设施上执行关键任务运营。同样,工业界也开始订阅工业自动化软件以加速数字化转型。
  使用订阅模式,可以避免永久许可模式带来的僵化和复杂性,这使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基础技术和收益上。由于业务和运营需求的变化,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支持混合架构,从而可以利用云解决方案来补充本地部署的不足。换句话说,自动化和控制软件变得更容易获得、易于扩展以满足特定需求,并且更易于使用,从而缩短了获得投资回报的时间。
  订阅许可指南
  对于许多企业而言,订阅软件模式与传统的将软件作为资产购买有很多不同之处。随着行业领导者开始考虑订阅模式的利弊,有几个常见问题需要考虑。
  应购买哪些应用程序或将其许可为软件即服务(SaaS)?在众多考虑因素中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其中一个是:企业是否真的需要拥有软件。从长远来看,虽然直接购买软件的成本可能较低,但它很快就会过时,需要购买其它支持和维护计划才能保持其最新状态。SaaS模式则确保了性能、功能和安全性的持续改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不断获得创新。最新、最具创新性的软件应用程序,最有可能通过订阅模式获得。
  自动化和控制应用软件应部署在本地还是驻留在云中?对于许多工业制造商而言,在云中运行自动化和控制软件可能不能成为一种选项。订阅虽然经常与基于云的体系结构相关联,但并不意味着软件必须在云中运行,而是可以在本地或混合体系结构中安装和运行。SaaS只是获取软件的一种许可模式,其商业模式与技术变革相一致。
  软件应按固定费用付费还是按设备或用户数许可收费?订阅模式使企业可以购买所需数量的软件或功能,并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而轻松扩展或缩减规模。有几种模式可供企业选择以满足业务需求:
  ●指定用户中的某个人,具有特定权限可以使用软件;
  ●基于并发用户总数,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该软件,但不超过订阅上限;
  ●基于账户,提供和分配固定数量的账户,以便能够访问产品和功能组合;
  ●基于容量的,通常与平台即服务(PaaS)模型相关联。
  哪种解决方案架构最合适?大多数运营技术/信息技术(OT/IT)团队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都是关于体系架构:哪些应在现场、哪些应在云中?混合体系结构是否能提供最佳结果?该决定应仅根据业务需求做出决定,即谁需要从何处访问系统,访问频率如何?对于关键过程,您可能希望将控制软件(例如HMI/SCADA)保留在现场,因为云可能会引入网络延迟,而控制系统的实时性无法容忍这些延迟。
  为了对非关键流程进行简单监控,云可视化和报告意义重大。但是,这些软件和系统的许可(无论其体系结构性质如何),都不必是永久许可和订阅模式的组合www.cechina.cn,因为这很快就会变得混乱且难以管理。供应商必须能够全面地提供类似于SaaS的定价和许可www.cechina.cn,这样无论架构选择如何,企业都可以通过订阅模式获得其它好处(例如将CapEx转移到OpEx,灵活性和价值获取)。此外,随着企业将其架构从本地部署转变为基于混合或基于云的服务,用于订阅的商业模式应能够实现无缝过渡。
  更新是应该通过远程服务自动执行,还是应保存在虚拟服务器中以便在实施之前进行测试?企业测试、部署和管理实际许可证的方式,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对已安装软件实行自动更新,还是在部署前对其进行虚拟化?同样,它主要取决于系统的性质和过程本身的重要性。例如,云监控解决方案可能完全适合于自动更新,这是云和SaaS应用程序的性质,而本地HMI/SCADA需要在推出更新之前进行良好的测试。
  订阅费用是否比永久许可贵?在较长时间内,永久许可的成本通常低于订阅。但是,当购买软件永久许可时,企业必须在第一年中支出全部软件费加上年费,再加上维护合同,而采用订阅模式,企业仅需按比例支付总费用的一小部分,这样可以改善现金流。
  采用订阅模式,将软件购置从资本支出转换为运营支出模式,可以将资本支出重新分配给其它资本要求。由于可以立即使用软件,此方法还可以更紧密地使投资与价值保持一致。企业可以在支付全部软件费用之前实现投资回报。
  由于云的业务价值更多地是关于敏捷性和利用率,而不是其它任何成本方面的考虑,因此很难直接进行比较。云使我们能够在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根据需要无限制的进行配置和调整。从20%的利用率提高到接近100%的利用率,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甚至具有更大的价值,并且能够快速解决业务问题,而无需等待软件和硬件的采购和安装。
  更加难以量化的是无数想法和项目的价值,这些想法和项目被暂时搁置或优先级较低,需要优先考虑其它项目,在3到6个月后才能为其配置资源。利用最佳的工业和基础设施控制系统产品组合,再加上云的敏捷性,可以在24小时内构思、配置和部署项目,从而实现实时的计划和执行。
  为了加快数字化转型过程,工业企业不能再依赖传统的软件购买模型。订阅许可的独特价值——按时间分批付款、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与价值获取相一致的成本节省,为工业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使他们能够比以往更快、更轻松地采用变革性技术。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