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正在成为一次全球性的压力测试,随着世界各地新冠病毒确诊人数的持续上升,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与日俱增。中国是最早爆发疫情的地区,在经历了1个多月近乎"休克"的严格防控手段后,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现在开始将重点转移到生产生活的恢复上。一个月前,我们就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做了预判和分析,在目前这个状况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更新,就中国在这个事件中受到的影响、获得的经验,以及疫情可能对全球制造业造成的影响分享我们的想法。
·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在短期内会大幅下滑,然后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反弹,大概率不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持续的影响。当地政府防控疫情的效果是关键所在。
·对供应链的影响--对企业的产能布局和供应链网络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布局的跨国企业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灾害应急机制以及供应链信息管理。
·对生产制造的影响--对制造企业来说,短期内是营收和利润的下降,中小企业以及现金流差的企业会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而言,疫情暴露了制造业之前就存在的部分问题和风险,将倒逼制造业进行改革。包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物流系统的完善。
经济在短期内会大幅下滑,然后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反弹,大概率不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持续的影响。当地政府防控疫情的效果是关键所在。
中国是第一个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国家,也是目前为止所受影响最大的地区。由于疫情爆发的时间点正值"春运"期间,加之在早期阶段,大家对于这个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征、死亡率和影响的了解都还非常有限。因此,国家采取了极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情是被非常好地控制住了,但是付出的经济代价很高,国内一季度几乎没有增长, 这从国家统计局2月份的统计数据里可见一斑--2020年2月份,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同时,综合PMI产出指数为28.9%,比上月回落24.1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大幅放缓。而且,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蔓延,外部需求会衰退,将进一步拖累经济的恢复。
从中国2003年SARS 疫情和本次新冠疫情的整个过程来看,病情的发展大致会遵循如下时间规律: 从政府采取严控措施避免人群聚集和大范围流动时间算起,约T+2周左右,确诊病例的高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T+一个月左右,新增病例基本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此时生产开始逐步恢复,随后在疫情得到明显有效控制后的一个月左右时间里,生产有望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0-90%。当地政府防控疫情的效果是关键所在。有效防控的前提下,整轮疫情在2-3个月的时间内结束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新冠疫情对绝大多数经济的负面冲击应该是短期的,大约一个季度左右。应对病毒的措施(特别是隔离)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内大幅下滑,然后出现反弹,大概率不会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持续的影响。
对企业的产能布局和供应链网络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布局的跨国企业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灾害应急机制以及供应链信息管理。
且不论今天,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事件";即便在疫情爆发的初期,也不仅是中国独自面临挑战,而是引发了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以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为例。苹果在全球总共有700多家生产供应商,其中近一半都在中国。该公司于2月18日宣布其产品因受疫情影响,产量将下降10%。而对汽车行业而言,影响更甚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根据瑞银集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在全球汽车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7%, 在武汉至少有1200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早在2月初,中国供应链的中断就已经引起日韩等国部分车企的减产和停产。一些美国和欧洲的车企甚至不惜成本空运中国零部件来救急。
虽然作为疫情中心的湖北,其制造业整体规模仅占全国的4%,但却是中国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在整个汽车行业里,湖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供应链体系已经延伸至全国甚至全球。由于疫情严重,生产恢复所需要的时间更长,这里的汽车相关企业面临的已经不止是2-3个月产能损失的问题,还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供货,海外订单的交付等,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进一步引发了大家对供应链管理和布局问题的审视。
产业外迁或转移?这是很多企业在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时会做的考量。2011年日本地震时,供应链受重创的零部件企业就出现过产能的迁移。但是产能的跨国迁移不是一个即刻能做的决定,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迁入国能够实现的产能,当地的市场容量,需要投入的时间和建设资金,当地的政策、基础设施和物流,劳动力成本、技能水平等等诸多因素。相对而言,中国在汽车、电子等产业的供应链的完备性使得这里的产业链已经拥有非常高的效率和弹性,加上中国本身的巨大市场,相对稳定的政策和完善的基建以及劳工技能和工程师资源,使得中国在这些产业依然拥有极高的供应链优势。目前一些产业在向东南亚的签转中,更多的是某个生产环节的转移,或者说是中国供应链网络的对外延伸。
相比产业转移,对企业来说更容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可以考虑的应对是灾害应急预案的建立。能够在非常时期快速通过各种渠道解决灾害带来的供应链断裂的可能性,这其中可能包括不同区域产能和库存的调配,寻找相似产品作为备案进行资源替代,以及进行多点供应商的开发等等。虽然上述种种无疑会使企业产生更多的新增成本,但更好地保障了供应链的安全性。在这一点上,产能全球布局的跨国公司相对而言能够腾挪的空间更大。
长期来看,信息链的建立将进一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
- 通过信息系统和管理流程及时掌握和分享供应链上的物料、物流、库存、生产、资金等关键信息。
- 对市场需求进行更动态的追踪和预测评估,依据需求调整生产节拍。
- 将销售端和供应链协同,调整体系内工厂的生产。
这与我们下文中将要提到的生产制造方面信息化的完善异曲同工。
疫情暴露了制造业之前就存在的部分问题和风险,将倒逼制造业进行改革。包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物流系统的完善。
疫情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短期内的影响是营收和利润的下降。比如,在中国严厉的防控措施下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大批制造企业停摆,预计将损失1-3个月产能。而且生产的恢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复工也可能面临招工难,原料供应不足,运输难,资金等问题,运营成本依然较高。
中小型企业以及现金流本就不充裕的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对于原先运转良好,产能利用率高的企业来说,关注的是尽快恢复生产追赶产能,但是对于一些在市场边缘的企业而言,疫情将加速淘汰的进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在与国内企业近期的访谈中,多家企业提到疫情可能推动自动化、智能化的提速,以减少对人的依赖。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疫情开始初期,即便是在疫情中心--武汉的一些半导体厂和面板厂依然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生产,这正是得益于行业本身极高的自动化水平;而类似于3c制造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几乎完全停摆,人员流动的限制到现在都极大影响复工率的提升。当周边东南亚地区开始大量承接一些相对来说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必然需要向高附加值的环节提升,这势必对生产制造的效率和精益程度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用量和出错几率,用机器协助或者替代人工几乎成为整个制造业必须更为重视的课题。
在此基础上,信息化智能化生产又被再一次提及,越是大型的、涉及复杂产业链和大规模业务管理模式的企业越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要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规划不同工厂和产品组合的生产和供应计划,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上下游企业和物流系统。除去企业本身的投入和改进,这也需要相关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的支持。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政府3月初召开的会议上,决策层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都是能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虽然相对于传统的基建投资来说,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只有24%左右, 但一定会直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利好信息化和智能化。
中国在这次防控疫情的过程中,越是到后期,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和及时性越好,恐惧的情绪逐渐减弱,整个防控的效率也越高。这和企业的组织管理非常类似。组织规模越庞大,信息化程度越高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反应能力才会更强更快,生产供应体系也才能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疫情给全球的政府、产业、企业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但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疫情是短期的影响,这一切终将过去。在疫情来时,沉着高效地应对,疫情结束后,审视不足和风险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必将看到新的机会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