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艰难爬坡,会碰到哪些拦路虎?又是谁在扮演打虎挑战者。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了“解码隐形冠军”栏目。四位嘉宾在著名主持人陈伟鸿的引导下,娓娓道来,快速描绘出隐形冠军的勇者画像。笔者作为对话嘉宾,此处重现奋斗者的轮廓。
嘉 宾
焦承尧 郑煤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蒋 立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对话嘉宾
周放生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林雪萍 上海交大中国质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那些隐形的拼命三郎
液压支架是采煤过程中的三大关键煤矿设备之一,起到必不可少的支护作用。在2000年以前,中国采煤设备的高端市场,清一色的都是国外品牌。中国液压支架用得最多的是德国DBT和美国JOY。在过去几十年,全球矿山采挖设备经历了惊天动地的合并,数百家公司收缩成五大集团。德国DBT被美国卡特彼勒收购。而一度是全球最大的井工采煤设备商美国JOY久益环球公司,则在2017年被日本小松集团以37亿美元收购。这些并购并没有影响中国制造的崛起。
在中国,由于矿煤埋藏的都比较深,大部分都是采用长壁开采设备。而郑煤机的液压支架从2006年开始国产化以后,只用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就开始占领市场。到目前,该液压支架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大概占到34%。除了矿务局的自有产品,独立厂家大概有8家。从规模上大概相当于二、三、四、五名之和。即使在国际上,郑煤机也占据有利地位。而由于采煤市场的萎缩,JOY和DBT已经基本退出了长壁采煤市场。
南京天加是做专业环境空调,从人民大会堂到鸟巢、从C919大飞机到华为工厂,都有它的身影。中国七千多家医院的空气洁净系统来自天加。在特殊环境下的洁净空气生意,天加能占到43%的市场份额。跟民用空调不同,它对颗粒物的要求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作为半导体制程优良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需要处理到十亿分之一到万亿分之一浓度,这意味着每立方米的空气中0.1微米颗粒物不能超过10颗。这大概相当于在一间40平米的超真空屋子里,2个头发丝厚度大小的物体不能超过10个。
在如此苛刻的环境中,竞争对手基本都是来自美国四大品牌。作为空调的发明者,空调行业是美国少有的保持着强势如一的制造类别,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里包括开立、约克(隶属江森集团)、特灵,和麦克维尔(2006年被日本大金收购)。这四大品牌在工业领域的专业市场,2005年前后基本上占了90%以上。而南京天加用了大概8年的时间,站稳了脚跟,成为国内的领导者。
图 主持人陈伟鸿与嘉宾焦承尧、蒋立
这些不被人所知道的拼命三郎,代表了一类低调但却在很多狭小的行业成为隐形冠军的企业。
“隐形冠军”何以成为显学
德国西蒙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了一本《隐形冠军》,介绍了德国出口的80%是来自370万中小企业。而这些中小企业中,又有数千家企业,在自己所在的行业数一数二。这种又小又尖的企业,被称之为“隐形冠军”。
根据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先生的介绍,中国采用了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的分类,而单项冠军就是类似德国的隐形冠军,是高端制造业的代表。
对此,主持人陈伟鸿提到一个很好的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到的“隐形冠军”。为什么在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会如此重视隐形冠军以及对应的中国单向冠军等?他们对于中国制造做大做强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
可以说,“隐形冠军”成为一种显学,进入到中国的视野。它回应了时代的呼唤,也就是中国的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攻坚阶段。
中国制造一直被说成是“大而不强”,那这个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如果从整机和零部件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中国制造发展的策略就是“整机先行,零件跟随”。因为整机的体量大,显示度很高,存在感很强。例如工程机械,美国的卡特彼勒、日本的小松,这都是全球工程机械的老大、老二。二十年前,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都是巨人般的存在。于是中国的三一重工、徐工集团都从主机厂开始追赶,体量往大里做。发展整机,是一种很宝贵的系统集成能力,这大大提升了中国行业能力。作为工程机械的明星品种,中国挖掘机突飞猛进,国内市场现在几乎都是中资品牌。这种竞争也杀到了印度等地,在东南亚,小松挖掘机也不得不修改配置,降价销售,来应对三一重工的拼杀。
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主机厂强不强,还要看它的零部件。目前中国高端工程机械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零部件使用国外的仍然较多。如液压采用日本川崎或者博世力士乐,发动机是美国的康明斯。但零部件也逐渐跟了上来,如中国的液压明星常州恒立、或者潍柴动力的发动机。
零件的收入往往较小。恒立年收入80亿,而三一重工上市公司有800亿的收入。10倍的差距,自然显得恒立是隐形的。但恒立液压从相对简单的油缸开始,一路做控制阀,最后到泵,越战越强。
郑煤机液压支架材料以前都要靠进口。当时国家的基础材料工业达不到,因为有些液压支架用的材料要求比潜水艇用钢还要高,抗拉强度要达到100公斤级。而彼时中国只能生产60公斤级的材料。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郑煤机就需要和鞍钢、武钢等一起研究,共同开发,带动上游的钢材料从70公斤一直发展到100公斤的的高端产品。
天加的空调设备已经成为隐形冠军。但如果再往上游看,还需要滤芯材料、控制器。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又会产生新的专精特新企业。一环套一环,整个供应链的链条各个环节都强了,中国进入了“大而且强”的阶段。这是中国制造“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一个必然发展路径。从小变大,大来自大块头;从弱变强,强来自零部件。中国制造要高质量发展,就要靠这种无数小赛道的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撑。
用户的养分,越吸越强
当主持人陈伟鸿询问成为隐形冠军的秘诀时,企业家不约而同选择了“贴近客户”。这正是商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不妨说,隐形冠军的成长之旅,贴近客户是重头戏。
中国煤矿的储量最大,但地质条件也是最复杂的。在美国、澳洲的煤矿,基本上都是2米8的煤层厚度,近乎水平开采,瓦斯相对也不多。开采起来简单得多。而中国则埋得深浅不一,有的煤藏几十米厚,还有倾斜甚至垂直的煤矿。采矿环境也很恶劣,而且中国特厚煤层要求一次采全高。这些复杂的条件,在国外都不曾发生。郑煤机正是靠着对复杂煤矿的需求把握,走进井下现场讨论需求,才可能开发出最适合的采矿设备。
这种来自用户的养分,滋养着企业的体魄。隐形冠军,往往需要有强大的工程师思维。工程师的本质工作就是造物,本质就是要让客户去满意。这是隐形冠军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贴近客户”从工程师思维角度触发,也可以非常简单。基本原则有两个,一个是换位,二个是共情。天加在广州地铁的空调项目中脱颖而出,让地铁运营商非常满意。关键点在于www.cechina.cn,天加换位思考,站到了对方的角度:运营如何省掉如何减少维修。这些需求,只有贴近客户,只有注视着用户说话的眼神,才能真正发现出来。
中国很多产品没有突破,都是因为与用户端结合不足造成的。工业软件现在卡脖子厉害,是因为中国软件很长时间,都跟用户隔离开来。而很多国际知名软件,最早都是从航空工业或者汽车制造商的业务部门发展而来。“工业软件是用出来的,不是开发出来的”,正是强调用户反哺的重要性。实际上,中国企业也给很多国际软件提供了大量的反馈。很多跨国企业的强大,也正是中国客户培育出来的。
人们很容易忽视用户端知识的重要性。全球飞机制造只有两家www.cechina.cn,波音和空客。系统集成的制造技术能力非常重要,但他们对于全球航空公司的需求是理解很深的。用户营销能力和技术能力,是U型磁铁的两端,同样突出,同样重要。本月日本彻底停止历时20年代的商用飞机建造,并非都是技术问题——日本拥有强大的航空供应链能力,更重要的是用户端的需求还是摸得不清楚。
客户不仅仅是衣食父母——能够活下去;更是营养师,让人更加健壮。
打倒第二只拦路虎
隐形冠军非常注重工程数据,实验室正是最重要的数据战场。天加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超出一般,每年的年终总结报告都会专门提到“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实验室”,这已经成为公司一个关键指标项。它建立了四十多个国家标准级的实验室,而且很多实验室连续运转。为了测试压缩机的冷媒循环,一个项目做下来六个月要连续不停机测试。这也使得天加在连续8年时间,实验室用电大大超过工厂的用电。这为天加的产品带来无忧的质量保障,也使得天加是行业当中唯一承诺全部产品终身负责、五年免保的公司。
实验室能力不足,是中国制造的一块软肋。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路上,有两只拦路虎。第一个是技术不过关。技不如人,造不出来。例如14纳米光刻机无法制造。当荷兰阿斯麦和日本尼康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向中国禁售的时候,中国的芯片制造厂就不得不在14纳米的芯片大门之外,徘徊许久。
中国当前似乎进入了“卡脖子”沼泽地,到处都是警报的信号。但很多常见的卡脖子现象,却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碰到了第二只拦路虎:健壮性不足,或者是可靠性不足,中国这两年开始大力重视的工作母机就是典型的代表。国产机床第一年很好用,跟国外机床并无两样。但第二年往往就开始开小差,容易故障。工具是用来挣钱吃饭的,可靠性不足导致很多厂家就不愿用国产的,这也出现了“卡脖子现象”。这是因为机床性能没有吃透,可靠性差强人意。改变这种面貌,研发工程师需要凭借实验室的工程数据来校正。而建设实验室,却是烧钱最多,产出最不明显。于是,很多企业就会省掉这笔费用,从而导致设备根本用不起来。
然而,中国制造向上突破就必须进入“烧钱”时代,实验室就是典型代表。如果去工厂调研,除了产线之外,一定要看它的实验室。实验室决定了产品的精度、性能和可靠性。好的产品,一定有好的实验室。顶级的笔记本电脑ThinkPad,最早是IBM在日本的大和研究院研制的,它有配套的大和实验室,做很多性能实验。联想收购了这块业务,现在在合肥工厂生产。而在工厂的旁边,也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实验室,能做140多种试验。实验室到处都是一些很极端的实验项目。例如一个大铁球,扔下去,砸在笔记本上,看看笔记本的承受力情况。这里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大和实验室。很多日本研制的电脑,也到这里验证。实验室,就是完美主义者的量杯。因为实验室,就是制造能力的标尺,它必须比制造的精度还要高出一个等级,才能进行测量。“差不多就行”的想法,在这里会被直接溶解。
技不如人,造不出来;健不如人,用不起来。两只拦路虎不除掉,中国制造就无法登上新台阶。专精特新的企业家们,正是最认真打老虎的一个群体。
领先与规模
隐形冠军也会纠结在“规模与领先”的选择。如果从发展的路径来看,要成为隐形冠军如何进行选择。是先把规模做大一些,还是更加注重自己把第二名之外的企业甩的更远?
一般而言,在初创阶段会选择“技术领先”,然后再做规模。郑煤机在面对国外品牌的围剿时刻,技术必须能够突围。这是生死之战。
但领先的技术,也需要带动规模扩大。天加在2018年收购加拿大的磁悬浮制冷公司,就是拥有一种无油的磁悬浮技术。常规轴承支持的压缩机,每秒转速只有1万转。而磁悬浮轴承,可以支撑6万转。如果采用气旋浮,则可以达到9万转。这是惊人的突破。
然而作为一个通用机械行业,技术领先并不能立刻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于是,这家公司即使拥有先进技术,仍然不得不出售。而天加收购之后,集中力量将这种技术往下游延展,形成全新的冷水机组。从而占领全球35%的市场。技术自身也并不一定能带来规模,产品创新才能将领先优势扩展成规模优势。
如果看财富500强的欧美企业,就不会有“领先与规模哪个优先”的纠结,看上去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利润优先”。这些企业并不刻意追求规模。在制造行业里面,美国3M公司可以说是最具有创新性的。但在最近五年,基本都是保持在350亿美元收入规模。但无论在半导体的研磨材料,还是心肺呼吸机的芯材,它的技术都是领先的,创新活力非常强。同样,美国过程自动化巨头艾默生,是华尔街股市非常喜欢的工业股。它甚至会主动收缩规模,卖出去的业务比收进来得还要多。不管它采用了什么样的一个规模,它都要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尤其是利润的稳定性。
行业与专业
隐形冠军能走到今天,一定是在专注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的路。但是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这必然会有多元化的选择。多元化对于隐形冠军这个群体来说,它到底是一种必由之路,还是一种死亡的诱惑?这意味着,行业的多元性和独特的专业性也需要进行平衡。
实际上,隐形冠军的多元化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涉及到一个企业战略边界的选择。人们崇尚埋头做豆腐的专注精神,但是如果只做豆腐的话,也很难做成百年的老店。对于隐形冠军而言,也要注意行业风险。西蒙在2019年统计,从1980年开始大概40年过去了,有10%的隐形冠军也消失了。时代变化会产生很多新势力,但也会使得原来的一些传统物种消失。
郑煤机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动煤机多元化。除了液压支架,还在向煤机的关联设备如采煤机和刮板机扩张。这是离开液压支架的专业,但没有离开煤炭行业。还有一种就是离开煤机行业,但是并不离开专业,而是进入了跟机械行业紧密相连的汽车零部件。这是郑煤机八大转型原则的重要一条:“可以离开行业,但是不能离开专业”。
隐形冠军不在于要强调隐形,而在于强调冠军精神,也就是说冠军精神是什么?就是永不服输,山东潍柴动力有一种说法是“不争第一就是混”。它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驱动企业去寻找自己合适的边界。
天加现在选择进入消费者的领域,进入千家万户。乍听感觉跨度很大,但实际上它还是采用的既有技术。技术一般分为三类:军用技术、工业技术和民用技术,各有各自的要求。对于普通生活中空气颗粒度浓度等级,人们日常熟悉的是用pm2.5进行判定。但这种浓度要求,在半导体行业完全行不通,它需要高出数万倍的洁净室环境。
如果将这种工业级洁净室的技术用到消费者市场,打造一个无风恒湿的环境,就是一种降维打击。工业级的空调系统引入到家庭,可以打造一种很舒适的自然生态家居系统。冬天采用地板采暖,同时自动加湿。夏天引入新鲜凉风但却没有风感,既无噪声又无冷风直吹。
这是利用专业切换应用行业,可以称之为有机多元化。行业代表了应用层面,就好像钟表一样,从3点跳到5点看上去跨度很大。但从技术驱动力而言,都是在时钟圆心点发力。
这是“技术向心力”。正是靠着原点的技术驱动力,可以让一个行业里的隐形冠军,进入到另外一行继续成为佼佼者。
与此同时,利用好资本的力量非常重要。
通过收购扩大企业竞争力,是隐形冠军扩张的重要手段。企业一边发展制造,一边利用资本杠杆收购企业。这种“护栏投资”的方式,可以不断地建立新边界,而且巩固基本盘。可以说“护栏投资”,是制造多元化的带刀侍卫,这在中国是一种稀缺的企业发展形态。而美国则有很多这类公司,例如全球连接器第二的安费诺有20多个品牌,生物医疗仪器的丹纳赫有30多个品牌,都是通过收购完成的。丹纳赫在30年完成250起并购和出售的交易,尽管整体体量也不小,但在细分领域也是隐形冠军。这类“护栏资本”的企业,既是制造高手,又是资本达人。有意思的是,这类企业往往也是“隐形冠军杀手”,专吃隐形冠军。南京天加已经在全球并购了五个品牌,包括磁悬浮空调、低温机组、生物质发电。这种“护栏资本”的手法,非常值得借鉴。
明面与暗处
对于隐形冠军企业而言,会不会一辈子就甘于只做隐形冠军?还是说要挣脱传统认知,登上更大的舞台,发出更大的光亮?
按照西蒙最初提到的隐形冠军,“隐形”并不是看不见它,只是它藏在了供应链或者是大企业的背后成为供应链的一部分。实际上,当人们称呼某一类组织为“隐形冠军”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很难保持低调了。即使企业想保持隐蔽的姿态,但企业的体量爬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自然就会受到媒体的关注。
对于中国当前的攻坚时代,企业露在明面也有很大的好处。中国制造正在进入“最花钱”的技术创新时刻,这需要大量资本。如果隐形冠军的技术力量能够跟资本做有效的嫁接,其实可以更快的成长。这也很容易看到,中国的专精特新,已经变成了很多投资机构的候选名单。投资人很容易采用的第一把量尺,就看“是不是专精特新企业”。
而且,企业家把正面的制造力量表达出来放在明处,容易吸引资本也容易吸引人才,很多年轻人会受到鼓舞而更容易加入进来。
中国的制造现在处于一个大变革的一个局面,走到向高质量发展的大拐点,这很艰苦。而对于大众来讲,也需要一种鼓舞的情绪:是谁,在支撑中国制造的脊梁?很多的隐形冠军,就是中国制造强大的中流砥柱。需要去识别他们,弘扬这种精神,让更多的隐形冠军出现。
这一刻,隐形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是否能够永远保持冠军的精神和争夺冠军的心态,才是更加重要的。明面发光适可而止,暗地燃烧天天加柴,这样才可能让公司一直处在一个有利的竞争局面。
中国特质
如果要寻找中国隐形冠军的特质,其实还是比较难。人生的赢家,其实几乎没有例外,都是有模式可循。《隐形冠军》一书已经总结了十几条,包括有机增长、持续创新、全球化营销、精简机构等。
简单地说,都是长期主义。多年媳妇熬成婆,熬是关键。这个过程,很多隐形冠军也会消失。很显然,隐形冠军既不是尚方宝剑,也不是免死金牌。它更多是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的本质。把正确、艰难的事情持续做下去,在垂直领域自然就是隐形冠军。如果去看天加、郑煤机等国内的这些隐形冠军,也可以再多强调几点。
要有胆大包天的目标。勇敢地去设想,构建不存在的版图。天加所收购的低温发电机组,是从美国重要的军火防务商UTC旗下的普惠集团所获取的,普惠是全球三大发动机之一。天加这样100亿元的一个体量,去思考虎口夺食,这需要一种巨大的雄心。而郑煤机则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那里,收购了在欧洲占70%市场份额的索恩格SNG汽车电机。
“通透人性”,也是中国企业的特色。隐形冠军企业,对人才的理解,比很多人要深刻得多。郑煤机在2000年开始混改的时候,当时企业已经接近破产,大量技术人员流失。当时的薪酬激励,最重要一点就是保护技术人员。在2006年开始了混改,进行核心骨干持股。而到了今天,高薪也不足以留住核心员工,就开始采用事业合伙制,独立决策也是一个重要考虑项。隐形冠军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需要对人性有着非常好的理解。而在郑煤机进行并购的时候,需要对双方的管理文化做充分的沟通。被并购团队一定要认可母公司的企业文化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才可以进行下去。而天加在并购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的国际企业的时候,都不派出一兵一卒,只是输入天加最看重的“工程师思维”:最高效的沟通,就是最真实的想法。所有问题摆在明面上分析,通过取消年薪制而采用浮动收入的方式,大大激发了这些国外高层的积极性。
高速发展、快速决策,用速度获取能量,是中国优秀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很多企业展现了快速冲击的特征,可以称之为“动如脱兔”。卫浴市场这两年保持高歌猛进的福建九牧,已经远远将国内竞争对手甩在后面。以前一说卫浴,都是TOTO或者是科勒品牌,但现在在智能马桶领域,它们也感受到了来自九牧的压力。九牧的发展模式就是“动如脱兔,以快取胜”。TOTO每年就一个新品,九牧每年出五个新品。而且通过并购国外的顶级品牌,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10倍速(10X)的时代。在动力电池或者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视觉检测,以前的都是像日本基恩士或美国康耐视的天下。但现在,这些跨国品牌,也有点吃不消。因为中国工厂的迭代速度太快,服务要求又很多。面对这种快速打法,跨国公司就会显得不适应。三维线激光轮廓测试仪,它往往用来检测手机的辅材缺陷,需要同时扫描60多种缺陷。以前有基恩士和加拿大的乐姆迈LMI,还有德国的SMARTRAY。而现在来自深圳的深视智能,凭借对加速芯片的认识,也借助深圳电路板和激光器的资源优势,加上光路系统,快速迭代新产品。目前已经挤入到中国的第三名行列。快速反应和深度服务,正是中国本土许多隐形冠军所抓住的机会,打乱了既有已经确立的秩序。“速度,加速度,发力,爆发力”,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非常明显的特点。
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的专精特新或者单项冠军,还是过于强调了国产替代的本土化语境。德国“隐形冠军”的第一个要义,就是全球化的运营。在这个供应链大分流云高浪急的时代,优秀企业需要格外学会拥抱全球化,出海打渔。只有在全球化的市场,才能真正持续走向成功。不能自我锁定在本土,而应抱着更开放的态度,全面地融入到全球的供应链中。要跟外国人打交道,要挣外国人的钱,要跟全球的供应链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