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借势“人工智能”概念的百度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集资金达239.4亿港元,成为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里最大的一笔融资。
此番在港二次上市,百度对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人熟知的“搜索引擎互联网平台”,转变为“人工智能生态型公司”。在科技股降温的外围环境下,这一全新定位效果显着,机构认购超额约10倍,散户方面则获得逾112倍的超额认购。
百度在港股的火爆,似与此前的“人工智能行业低潮”之说相悖。2013年,随着落地场景的拓展,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迎来了大爆发,信通院数据显示,在随后的五年里,行业融资规模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整体融资规模一度逼近美国同期水平。但经历初期的热情追逐后,投资者很快意识到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距离成熟仍需时日www.cechina.cn,一方面落地场景单一,另一方面研发占比超过营收的100%,让投资者在短期内难以看到企业实现盈利。
投资者的担忧在2019年集中爆发。根据猎豹全球智库公布的数据,与前一年相比,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2018年的融资额由1484.53亿元下降至967.27亿元,降幅达34.8%;融资数量也由737起下降至431起,降幅达40%。
“人工智能行业陷入低潮”之说也在这时出现www.cechina.cn,质疑声四起www.cechina.cn,甚至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又一个“泡沫行业”,破裂只是时间问题。关注点落在悲观面的人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点——人工智能行业终究不是一个专业技术,而是一个通用技术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国内互联网巨头所提倡的全栈人工智能正体现了这一点。以百度为例,百度在人工智能的主要优势在大数据、算力、算法、语音识别、框架及平台、自动驾驶等领域,同时可以提供云、边缘计算、物联网行业终端、消费类终端等全场景部署环境。
这种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全面技术体系能够提供一个高效、普惠的人工智能平台,从而通过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赋能。这样的技术如果以“泡沫行业”来概括显然不够准确,与其说是泡沫破裂,不如说是行业在应用场景的试错和发展过程中更趋于理性。
对于国内众多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而言,百度的成功或许难为其提供太多借鉴意义。毕竟,百度的先天优势是创新企业所不具备的,但它们胜在快速反应和灵活性。从技术成果转化和落地场景来看,行业独角兽们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消费电子领域,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凭借高精度的人脸识别拿下了小米、OPPO、vivo等头部手机企业的订单。安防、金融、机场等偏向于轨迹识别的场景则是云从科技的主战场。科大讯飞、云知声等公司,则从智能语音识别着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在商业化探索提速的同时,公开信息显示,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的毛利率和营收增长率也实现了稳定增长。2020年上半年,云从科技、依图科技和旷视科技的毛利率均在50%以上。营收增长率方面,云从科技最高,三年平均增长率达358.7%。
此外,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体量小、技术高”的特质www.cechina.cn,也让这些公司在深耕单一垂直产业链上更加得心应手。比如云从科技的智慧海关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现实场景与现场作业系统的业务流、数据流和信息流充分整合,为口岸监管开辟了全新的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