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家庭是近年来家电领域逐渐升温的一个新概念。In-Stat In-Stat对于数字家庭的定义是由家庭中的电子产品组成的互连、互操作的网络系统。从这个定义来看,家庭网络是数字家庭的中心环节。依托数字化的家庭网络把智能与非智能的家电组件结合起来,从而带来一体化的家庭娱乐新体验是数字家庭的愿景。
家庭网络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家庭网络共享,即带宽的共享。第二是多媒体和娱乐资源在家庭范围内的共享。第三,家庭电子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共享。图1所示的是全球数字家庭演进的趋势。目前,国际以及中国市场基本上处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转换的时期。也就是说,带宽的共享在城市家庭中基本成为现实,娱乐资源的共享正逐步被市场接受。
家庭网络的演进
我们的研究显示,在2006年全球大概有2.8亿家庭互联网用户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其中1.8亿为宽带用户。我们预测数字家庭的第二步,娱乐资源共享将是 2007年~2009年家电市场的主打概念。随着家庭媒体共享技术的成熟以及娱乐资源的数字化,具备娱乐共享功能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家庭将在2008年进入早期大众市场阶段。而数字家庭的最后一个阶段,家庭智能控制还需要一段时
10年以后市场才会开始接受这个概念。
娱乐内容共享对家庭网络的新要求
家庭网络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伴随着宽带接入的普及,很多家庭已经拥有针对PC平台的家庭网络。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路由器等设备,家庭组网对大部分家庭已经不是很困难或者很昂贵的一件事了。然而数字家庭,尤其是娱乐共享对网络的要求跟PC平台上的要求不完全相同。
首先,数字家庭中的网络带宽上必须支持多媒体内容的共享。这对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以太网不是问题,但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的无线网络是一个挑战。多媒体网络需要提供比数据网络更高的带宽和更好的稳定性。
第二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数字家庭中的设备并不都是PC这样的智能设备。像电视www.cechina.cn,机顶盒,数码相机等半智能或者非智能的设备必须要能够无缝地接入数字家庭网络。这就需要统一的接口标准和传输协议。跟智能的PC不同,非智能的家电不能支持多种协议或者选择协议,只能按照出厂的设定去跟其他家电通信。所以数字家庭中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是由标准组织制订家电厂商共同遵守的协议。
有线与无线家庭网络技术各论短长
前面说过,为了支持多媒体内容的传输,数字家庭中的网络必需有很高的带宽以及很好的稳定性。例如,以MPEG-2技术压缩的高清视频大概需要 20Mbps的带宽。在数字家庭愿景中网络必需能够支持多路的高清视频同时播出就需要网络有很高的带宽。而且多媒体共享要求的网络是实时传输的。传统的数据网络要求数据的准确传输,也就是说传输过程中不能发生丢包。实时传输则要求即使丢包也要尽可能把大部分的内容按时送达。这两点是目前家庭网络的主要挑战。
现有的有线网络以以太网为主。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可以满足多媒体的需求。但是这样的网络受到房间布局的限制,房间中的线路铺设困难且不美观。目前正在研发中的几种有线技术包括通过电话线的HomePNA HomePNA,使用电力电线的HomePlug HomePlug,使用同轴线的MOCA MOCA。这些技术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利用房间中现有的线路布局实现家庭范围内的覆盖。而且,这些以数字家庭为愿景的技术在带宽上都能超过 200Mbps。预计这几种技术在2008年以后都有可能进入数字家庭市场。特别是通过电力电线传输的HomePlug技术目前已经有成熟的网络适配器面市,很可能成为家庭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无线网络具有移动性能好,布线简单的特点,很受家电厂商的关注,目前的无线联网技术主要有Wi-Fi Wi-Fi,UWB UWB,蓝牙 Bluetooth等等。尚在开发中的WirelessHDMI,WirelessHD等技术还没有形成产品。
Wi-Fi技术是基于IEEE标准组织802.11系列标准的无线以太网技术。目前在数据网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Wi-Fi跟以太网的通用性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它在以PC为主的网络环境中占统治地位,也自然成为数字家庭产品的首选。目前基于Wi-Fi的路由器,网关等产品非常成熟。Wi-Fi技术有a、b、 g、n等几个标准。目前Wi-Fi产品主要是基于a、b、g三个版本,其带宽最高可以达到108Mbps。但这三个版本的技术都面临带宽不稳定的问题。在复杂的房间结构尤其是墙壁阻挡的情况下传输速率会显著下降。同一频段在线用户过多的时候造成的干扰也会影响带宽。目前基于这三个版本技术的多媒体产品普遍面临服务质量(QoS)无法保证的问题。多媒体产品如视频适配器往往会出现马赛克www.cechina.cn,这是用户无法接收的致命伤。
Wi-Fi的n版本是仍在起步阶段的最新一个版本,在2007年6月开始全球范围内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