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面建筑相比,地下建筑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天然采光,主要依赖人工照明措施,因此,地下建筑的照明使用时间长、照度和可靠性要求高,潮湿对灯具及线路影响较大。长期以来,地下建筑的照明设计沿用地面建筑的设计标准,照明效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工作人员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不但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会出现视觉疲劳、头昏、神经衰弱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地下建筑战略功能和经济效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对地下建筑的照明效能做具体深入的研究。
传统的建筑自控系统一般只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安全防范等子系统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智能照明系统的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照明系统的节能和科学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地下建筑照明能耗占电力能耗的比重大,照明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照明能耗约占电力能耗的10~12%,而地下建筑照明能耗所占的比例更高,根据笔者统计,约占35%左右。因此,在地下建筑中,应把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化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考虑,合理选用光源、灯具及性能优越的照明控制系统,提高照明质量和节能效果。
1 地下建筑照明效能探讨
照明可以人为地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
1.1 做好深入细致的效能研究,为照明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照明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问题。长期以来,照明设计一直是以照明的照亮度、均匀度、立体感、眩光、显色性指数和物体的颜色参数等物理量为标准进行设计和评价照明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照明设计不仅在数量指标方面应达到标准的要求,更要综合考虑人的视觉特性、舒适感、建筑照明艺术和节能等因素。不同亮度和色彩对人具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场所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甚至人的不同情绪都会反映出对亮暗和色彩的不同感受www.cechina.cn,照明设计要体现人和环境相互关系,营造一个舒适、明亮并富有艺术魅力的照明环境。
到目前为止,地下建筑照明效能的研究近乎于空白,缺乏科学合理的照度标准和以人为本的环境模式,再加上设计人员的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照明效能的实现得不到保证,甚至会因为设计和运用不当,产生光污染,如眩光、频闪、显色失真,产生一些人们不需要的热量、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如果因循守旧,照搬照抄前人的成果,或只做表面上的修修补补,那样我们的认识水平永远都停留在当前的高度上,裹足不前。从事照明研究和设计的人员要到工程实践中去,实际调查地下建筑的性质、规模、特点和要求,认真听取用户的感受和建议,切身体验照明效能的实现,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不同地下建筑、不同功能单元及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流量时的照度标准和环境模式。总之,提高认识的高度,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设计中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www.cechina.cn,体现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工作人员乐于身临其境并自觉维护,而环境有利于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1.2 充分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改善地下建筑的环境
改善地下建筑工作环境,提高照明效能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通过新型采光方法和材料有效地利用天然光;二是在人工照明中选用高品质的照明光源;三是对各类灯具进行无级连续调光和缓和的场景切换控制。
1.2.1 通过新型采光方法和材料有效地利用天然光
利用天然光的常见方法有:
(1)导光管法
用导光管将太阳集光器收集的光线传送到室内需要采光的地方,如中国建筑科学院的地下建筑天然采光研究成果,就是用此法解决天然采光问题。
(2)棱镜组多次反射法
用一组传光棱镜将集光器收集的太阳光传送到需要采光的部位。澳大利亚用这种方法把光送到房间10m进深的部位进行照明;英国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地下建筑和无窗建筑的采光。
1.2.2 选用高品质的照明光源
传统的地下建筑中,普遍采用白炽灯和荧光灯作为照明光源,高强度气体放电灯也有使用。
通过几代科技人员不懈的努力,白炽灯的光效和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价格却下降了10倍,使其在室内照明中获得广泛的应用。1959年,人们又发明了卤钨循环原理的石英白炽灯,它体积小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光效维持率达到95%以上,经过不断改进,卤钨灯的结构逐步小型化,寿命和发光效率比普通白炽灯有较大提高。
20世纪40年代,由于节能的需要,出现了荧光灯。80年代以来,紧凑型荧光灯完成了系列化、电子化、一体化和大功率化的进展,通过进一步应用电子镇流器和三基色荧光粉,节能效果更加理想,显色指数显著提高,成为室内照明中取代白炽灯最有潜在价值的光源。荧光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