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制造业内卷与转型升级并行的当下,跨国企业如何应对中国市场的巨变?
近日,对这个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在专注思索的问题,
西门子作为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百年巨头,用一场名为“中国加速2.0”的创新产品发布会给出了答案。
在这场发布会上,西门子一举重磅发布了18款面向中国市场的新品,覆盖
PLC、
变频器、
伺服驱动系统、虚拟调试软件等工业自动化、数字化产品及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6款新品均实现了“国产化”。
这场发布会不仅标志着西门子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再聚焦,更折射出一个更深层次的信号:这家全球工业巨擘正试图通过一场兼具“再思考”和“再出发”的战略转型,重新定义其在中国竞争力的内核。
西门子一次发布的18款面向中国市场的新品
从“全球逻辑”到“中国速度”:本土化创新的必然选择
过去,西门子的产品开发遵循“全球逻辑”,即面向全球市场设计标准化产品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再通过区域适配满足本地需求。今天,这种一度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模式,却在竞争激烈、需求独特的中国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颠覆和重构。
这样的变化之所以在今天发生,和中国工业领域日益扩大的“话语权”不无联系。众所周知,中国制造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规模与复杂性。中国不仅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定义的全部数百个制造业小门类的国家,更在新能源、半导体、电动汽车等领域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在这样一个规模巨大、需求各异的市场面前,如果仍然一味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球逻辑”,然后再绕一个圈子对中国市场进行“向下兼容”,很可能将失去先机。
正如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西门子大中华区数字化工业集团总经理王海滨指出的:“中国这个单一国家所形成的市场,已经足够让我们基于这个市场需求去开发一款产品或者一个平台。”正是这层“捅破窗户纸”的认知,推动了西门子从“全球研发、本地适配”向“本土定义、本土研发、本土制造”的转变。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数字化工业集团总经理王海滨
2024年10月,西门子中国创新产品事业部(CNP)的成立,以及相较上一财年增加67%的研发投入,正是这一转型的集中缩影。据介绍,该部门拥有全部的研发决策权力和完整的本土供应链,而与之对应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其推出新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周期也将以季度为单位,从而助力中国客户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试错、更高的质量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一重要支点的打造,也无疑为西门子的“自驱式进化”打下了步步为营的稳固基础。
五个“一次正确”:助力客户“破卷”
在战略的转变之下,竞争的目标也显得更加清晰。
对此,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奈柯(Cedrik Neike)直言:“如果你想提升自己,并在全球竞争中胜出,你就必须要和最强的竞争对手——中国对手进行竞争,同时也要和最好的客户携手共赢。”无须讳言,这种“以战代练”的逻辑,恰恰揭示出了西门子深耕中国的底层动机——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的直接交锋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倒逼自身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进化。
西门子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奈柯
这种进化的结果,指向了对客户痛点——
降本增效的高度聚焦。今天,在制造业内卷的背景下,客户对“降本增效”的需求已从单纯压低采购成本,转向对综合成本的系统性优化。西门子提出的涵盖设计、选型、调试、制造、服务五个环节的“一次正确”,正可谓是针对这一痛点的精准回应。
例如,在设计与研发阶段,NX MCD Base虚拟调试软件基于西门子面向未来的产品设计和工程应用平台NX ,将机械与自动化电气系统无缝集成,实现机电一体化虚拟调试,帮助企业有效减少设计失误、提高产品的开发效率,可节省约30%的研发时间与成本。基于
TIA博途的标准化设计,NX MCD Base在编程调试阶段结合TIA 100机器应用集锦等成熟应用,可帮助工程师提升40%以上的编程效率。
在制造与交付阶段,新一代高性能PLC产品S7-1200 G2++逻辑控制器最多可支持32根同步轴,搭配具备62.5微秒电流环周期和250微秒IRT通讯周期的高动态S200C +1FL1伺服驱动系统,能够将设备运行速度和运行精度分别提高10%和15%;SMART PLC V3.0逻辑控制器和SMART LINE V5 全新一代精彩系列面板不仅新增物联网功能,还能够将软件处理运算速度提升 40%,程序容量扩大3 倍,与全新升级内置制动单元的 V20变频器搭配组合,显著提升性价比。
而在运维与服务阶段www.cechina.cn,西门子预测性维护软件SiePA Lite 西捷智控 - 维晓宝是一款即插即用的工业AI软件,能够结合行业机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定位设备故障风险,实现设备智能化管理。西门子e-Carbon Box能碳魔盒一体化套件采用“云-边-端”部署方案,实现以数据驱动节能降碳,帮助客户纵观企业能碳全貌。西门子联手授权服务合作伙伴推出的服务半日达,还能够在全国30座城市实现工程师4小时内到达客户现场,显著缩短响应时间。
拆解这些“一次正确”带来价值的过程与方式,可以看到,其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化工具与本土化服务,将客户的试错成本降至最低。正如王海滨所言:“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是综合性的,因此对于‘降本增效’,西门子的解决方案是从服务于企业研发环节的设计软件、虚拟调试软件、验证软件,自动化工程中的软硬件系统,到调试、制造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中为客户创造价值。”
新时代中国式创新:从“跟随者”到“输出者”
也许有人要问,作为一家跨国巨头,高度专注响应本土需求,是否意味着全球各个市场的产品研发策略即将走向“各自为政”?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不难看出,西门子的本土化战略绝非放弃全球创新的协同视角,而是以“中国式创新”重构产品核心价值,在快速响应本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让越来越具备创新实力的中国企业从原来的“跟随者”转变为“输出者”。
在这方面颇具象征意义的,是今年3月24日,西门子机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新工厂的正式投入运营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该工厂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土,还将出口至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这无疑标志着“中国制造”开始反哺全球市场,也揭示了中国市场的另一层价值——它不仅是需求中心,更是创新能力的孵化器。
这种“在中国,为全球”的模式,也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改写跨国企业的技术流动方向。
显而易见的是,制造业在规模和需求上的转移和聚焦,决定了技术创新的“中心地带”。而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体量、全产业链优势,以及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也使其成为自动化技术迭代的最佳试验场。奈柯谈到:“我相信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创新的市场,所有的技术都能够在中国被适配,被采纳。”
可以说,中国市场表面上的“卷”,也恰恰是技术进步更本质意义上的催化剂。当企业不得不在成本、速度、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时,最前沿的应用场景和最具挑战性的需求便应运而生。西门子通过“中国加速2.0”充分证明了:参与中国的竞争,就是与未来对话。我们相信,这一结论也正是促使这家国际自动化巨头下定决心从“再思考”迈向“再出发”的核心洞察。
未来,西门子中国的这一“国产化”转型将收获怎样的实际成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