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海尔互联工厂深度透视:独家探秘智能制造的中国模式

www.cechina.cn2018.01.18阅读 51560

  也许,智能制造模式将由中国企业主导完成。这在全球还没有标杆。
  2017年岁末的一份惊喜,对于海尔意义非凡:
  来自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英文简称“IEEE”)新标准委员(Nescom)大会的消息,正式通过了一项由海尔主导的大规模定制通用要求标准建议书。这是唯一一次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史无前例!
  过往,福特和丰田创造了工业时代的世界制造模式,影响至深。但是,随着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制造业正在发生巨变:由企业主导的大规模制造逐渐向用户需求驱动下的大规模定制转型。
  这是未来物联网时代,全球制造业的方向——智能制造。


  海尔,从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互联工厂,大踏步向智能制造探路,到目前成功搭建中国独创、全球引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其智能制造的实践进入第五个年头。并且已经开花结果——几年间,互联工厂借助前期交互平台,实现了与终端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并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全球资源,迅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从而完成大规模定制。
  海尔的目标是要用搭建COSMOPlat的经验助力中国制造,并实现全球引领,开创继福特流水线、丰田精益生产后的第三种模式:物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也许,智能制造模式将由中国企业主导完成。这在全球还没有标杆。
  做时代的企业,海尔在每个时代都要引领潮头。前有人单合一模式的创新成功,后有智能制造的转型创举。统观全球制造业,海尔的探索意义大于自身成功。
  此时,所有人都想知道:当“智造”基因融入以“管理创新”著称的海尔后,将发生怎样的化学裂变?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和基于“人单合一”的体验经济平台,是如何在海尔率先落地的?海尔互联工厂的“智造”变革之路,怎样实现普世性的全球引领?
  《中外管理》近期独家探访的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正在印证这个时代型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的创新路径。无疑,它具有典型的标杆意义。


  打通车间到客厅的“智造”第三极
  2016年9月9日,张瑞敏应邀出席“2016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会上,谈及海尔这些年的奋斗与探索,他完全脱稿、挥洒自如,有感而发的内容,来自海尔多年来的沉淀与积累。他坦言海尔一直在思索:"中国制造’可否闯出一条引领世界的管理模式?这才是海尔坚持至今的最大动力!”
  时至今日,依托全球首创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COSMO取自希腊语,意指“宇宙”。Plat是指“平台”),海尔走出了一条“中国智造”的发展新路——从2015年试水互联网工厂转型,两年间8个“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全流程参与定制”的互联工厂全面落地,定制占比57%,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效率提升50%。而在互联工厂基础上不断升级的COSMOPlat,也于2017年正式提供社会化服务,打造“海尔互联工厂”样板。
  海尔的探索与创举,迎来了世界的目光。
  2017年4月26日,全球工业技术顶尖平台——德国汉诺威国际工业展(本刊注:2018年4月23-27日,《中外管理》将携手更多中国企业,零距离参与这一全球工业盛会)上,德国工业4.0鼻祖人物齐尔克在海尔展台旁驻足许久。吸引他的,是海尔实体冰箱互联工厂制造示范线。这条长11米、宽7米、高2.5米的模拟流水线,展示了从原料自动上线、半成品组装、激光打印、视觉检测等7个工站、11个节点,真实还原了海尔全流程智能制造体系。汉诺威官网就此评价道:“现在对工业4.0最有‘威胁’的,一是机器人公司,另外就是海尔!”
  海尔何以让工业4.0发源地感到“威胁”?震撼业界的互联工厂究竟长啥样?
  2017年12月初的青岛,寒意尽显。《中外管理》一行独家探访位于青岛黄岛区中德工业园的海尔第八个互联工厂——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探究海尔“智造”何以驱动传统工厂转型升级?一路引领时代的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如何与新时代下的智能制造融合产生化学反应?


  放眼世界智能制造,海尔颠覆了什么?
  整个汉诺威工业展期间www.cechina.cn,很多经过海尔展台的观众,都会在互联工厂流水线亲自定制一台等比例缩小的冰箱模型。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总监Norbert Hanke就DIY了一台海尔馨厨“冰箱”。他用PAD登录海尔定制平台提出定制要求后,信息立即传至工厂生成订单;工厂智能制造系统自动排产,将信息传至生产线上……几分钟内,一台有其签名的“冰箱”就送到了他手中。
  这台馨厨“冰箱”的诞生,就是一次海尔互联定制解决方案落地的缩影。
  海尔对“智能制造”的理解是,打通与用户交互的全流程节点,从“定制交互”到“网器终身交互”。而用户就可以通过现场摆放的真实馨厨冰箱,与海尔互联工厂联动,再定制一台“网器”产品,实现网器定制网器,成为海尔的终身用户。
  “作为中国智能制造试点单位,海尔在汉诺威展这个世界级舞台传达了中国制造的‘新逻辑’。”在与《中外管理》谈起这一幕场景时,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供应链总经理陈录城说,“中国最终要打造国家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起工业生态,把工业大数据沉淀在自己的平台上,避免受制于人。”
  陈录城所言的“平台”,便是COSMOPlat,它是海尔在这几年对智能制造探索基础上推出的中国首个独创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把互联工厂模式产品化并可对外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COSMOPlat,海尔构建了一个社群经济下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新工业生态,完全和用户连接,并以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驱动内部“智能制造”的迭代升级。
  放眼全球,“智能制造”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此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
  业界评价,智能制造领域已形成德、美、中三足鼎立之势。全球工业平台最有影响力的三家企业分别是: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GE,中国的海尔。


  德国作为装备制造业最强者,在智能制造时代的目标是向全球输出“工厂的标准”,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至全球,继续保持德国工业在世界领先地位。由此以西门子MindSphere为代表的工业平台,构建的是面向工厂管理与服务的工业生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以后端的精益“智造”掌握前端的信息化。
  与德国的“硬”制造不同,美国的优势在于强大的互联网和软件能力。GE推出的是以GE Predix为代表的工业平台,构建的是面向资产制造与管理的工业生态,通过垂直地从设备到设备数据的挖掘和云应用,以前端信息化掌握后端“智造”。
  对比之下,海尔COSMOPlat又有什么创新?
  面对《中外管理》的疑问,陈录城坚定表示:区别于美、德机器和信息化主导下的高效率,COSMOPlat解决的是高精度下的高效率,是全球唯一能与用户零距离交互并唯一实现用户终身价值的大规模定制解决方案平台。海尔代表的中国“智造”,要做全球第三极!
  “强调与用户连接,强调从产品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把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作为推动自身迭代升级的最大驱动力,是海尔智能制造的核心。”陈录城解释。
  一方面,COSMOPlat通过在交互、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全流程节点的业务模式变革,输出七类可社会化复制的应用模块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帮助企业实现产品生产高精度下的高效率。


  另一方面,COSMOPlat可为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软硬一体的大规模定制整体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具体提供的服务有两种:软硬一体、虚实融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如新工厂建设、老工厂升级、企业管理等。另外则通过平台沉淀的数据,为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如预测性维护、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化、资源共享集约及金融服务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智能制造大背景来看,“海尔模式”与美、德模式有着本质区别。美国以研发能力强而著称,但制造工艺不及德国;德国制造优势突出,但互联网技术渗透程度略逊一筹。
  相比之下www.cechina.cn,海尔COSMOPlat具备了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概念和能力,并通过高内聚的系统架构和物理化的系统模块,实践了大规模定制的业务。而这种模式目前只有中国企业具备,也应由中国企业提出。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将“机器换人”作为“制造”向“智造”转型唯一目的的企业,当下仍不在少数。而过于追求机器带来的高效率,常会因找不到用户,而走向从“产量”到“规模”,再到“价格战”的死循环!


  “国内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方向不清晰,包括手段、模式都很不清晰。”陈录城坦言道:“COSMOP-lat就是要为所有企业在探索智能制造转型中,提供一个落地的标准与指南,减少试错成本,缩小与先进国家在品牌塑造和创新能力上的差距。”
  “智造”基因融入传统工厂,实现互联定制
  海尔对COSMOPlat的自信,更多源自该解决方案在体系内部的成功应用。其已按COSMOPlat思路构建了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青岛热水器、FPA电机、青岛模具,及中央空调八个互联工厂。
  重要的是,互联工厂在此过程中,很好地充当了海尔推广COSMOPlat的“样板间”——海尔希望让每一个对制造升级充满期待的企业感知到,海尔互联工厂“样板间”完全可成为他们“未来工厂”的标配。
  而当下最受热议的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当属位于青岛中德工业园区的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这里是全球中央空调行业最先进的制造基地:投资数亿元,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始建于2016年1月,边建边投产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如今年产能已达30万台,生产效率、库存周转率均提升300%!
  走进车间,《中外管理》记者发现这里更像一个整洁明亮的办公空间,工人并不多见,柔性生产线上,为数不少的橙黄色机械臂协同运转,井然有序。而恰恰是在这全然不像工业车间的厂区内,大型装备的自动化率竟高达70%以上!
  “新厂筹建时,我们对‘生产工厂’到‘智造平台’的转型并没有思路。以前老厂车间粉尘大,而海尔6S理论首先要求的就是改善工人生产环境,保持车间整体舒适。”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负责人杨伟欣告诉《中外管理》:考察若干个现代化工厂后,我们认为传统工厂做互联网转型,先要通过机器减少甚至取代部分人工。
  杨伟欣举例:以往在炎热夏天,工人穿着厚厚的工服手工喷漆,汗流浃背。如今,这项工作完全由机器人取代,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还能解决手工喷漆不均匀问题。
  另一例是:传统中央空调主机生产线均采用人工推动生产,效率低又浪费人力。而今磁悬浮总装线,在借鉴汽车行业动力板链地平线基础上,可根据节拍设定自动运转,做到了6种产品的总装混产,工程不良减少了30%,效率提升了50%”。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