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物质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强健工业筋骨,实现真正的现代工业文明,仍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战略任务之一。制造强国建设是技术创新、匠艺精进的过程,不仅需要耐心和意志,还需要资源、科技、文化共同支撑。据统计,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如此多的“长寿企业”集中出现在这些国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的精髓
德国制造强国的形成与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近两百年来的德国现代化道路,从“面子”看,是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道路;从“里子”看, 工匠精神是其强国之路的重要内在支撑。德国人素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而著称,德国的企业家首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其次才是商人。在他们眼中,技术、工作本身的意义高于经济利益,有时他们甚至愿意为了追求精品而不计成本。德国的工人以被称为优秀“工匠”为极大荣耀。
德国制造的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个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却是欧洲大陆近代民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迟者。在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德国的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甚至被称为“欧洲走廊”,一直是欧洲大陆的主战场,英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的军队经常在这里厮杀。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大动力。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路径得以实施,推动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面对欧洲列强的挤压、包围,俾斯麦在外交上做足准备后,最终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对工业发展的重视以及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国站在了世界工业发展的前沿。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等发明创造也纷纷诞生于德国。德国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0世纪初,德国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国。德国制造的产品也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国。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5个百分点。据统计,1950年—1960年,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3%,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从487亿马克增加到1647亿马克,增长2.4倍,国民生产总值从233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倍,并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德国制造的产品大量走向世界,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机床、汽车、照相机等机械产品已大批出口;80年代以后,“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电气和电子工程设备等大量出口到美国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所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17%。“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工匠精神使德国制造走向世界
一提到德国制造,我们想到的往往是耐用、实用、质量优质,德国工业产品以品质优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德国工业产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这种口碑源于德国严谨、理性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从德国常见的姓氏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来看,在德语里,它们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从中世纪开始,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就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时移势易,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德国人对待工业的严谨和理性体现在工业化时代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产品、工业设计、工业厂房建筑、工业遗产、工业旅游等。
据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的总结,德式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是“慢”,也就是慢工出细活,对德国人来说,“欲速则不达”——稳健第一、速度第二。第二个特点是“专”。德国约有370万家企业,其中95%是家族企业,其中不少是世界某一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共同特点是“专”,专注坚持于某些单一产品,并做到极致。第三个特点是“创新”。在德国,即使一些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研发部门。长期以来,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德国文化的一部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也成为德国工匠培育体系的重要支撑。
工匠精神,使得德国工业发展至今依旧焕发着强大的品牌魅力。德国一如既往坚持的工匠精神——专注、坚持、精准、务实,就是一名工匠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有着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严谨、踏实、理性的工业文化做支撑,德国工业在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一直稳步发展。近年来德国提出了“工业4.0”目标,如果说英国开启了“工业1.0”时代,那么,德国即开启了“工业4.0”时代。
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根据辞海的解释,“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工匠精神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工匠精神正是在工匠技艺和品德传承中形成的文化,是爱国和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敬业奉献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无论是传统的师徒模式或学徒模式,还是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主要工业技术研究主体的现代模式,都强调着对知识技术的关注和对技术人员的推崇。工匠精神指向的制造不仅是严格地按照技术标准和生产要求机械的重复和模仿,更在于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以良好的精神驱动和技艺经验,一丝不苟地赋予产品质量和灵魂。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工业文化建设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
在当今社会,尽管传统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现代化的工业制造所取代www.cechina.cn,但是在人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却依旧贯穿于现代化的工业制造之中,甚至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灵魂所在。
工匠精神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及其产品质量,更是人们普遍的职业和工作伦理的集中体现,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不仅是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精神的实践要求。敬业奉献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维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
建设工业文化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我国虽然已是工业大国,但与工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差距更为明显。国外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而我国的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缺乏自己的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受农耕文化影响,我国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守旧、自给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细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劳动者素质不高,职业化素养、科学精神、工业精神缺乏。特别是近几十年工业化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不时发生。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www.cechina.cn,除了科技上要追赶,文化上同样要跟上。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在工业文化上“补短板”。当前www.cechina.cn,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启动、“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硬实力”指标,更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国工业文化,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实现“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业“软实力”。
相关思考与启示
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不高,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实践。当前www.cechina.cn,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向服务型、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www.cechina.cn,除了科技上要领先,文化上同样要先进。
弘扬正确的工业价值观
加强对工业文化、工业精神的舆论引导,发挥工业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倍增作用。工业文化的创新为工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把中国近百年来工业发展经历的艰苦奋斗和曲折发展融入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将产生极大的凝聚力。这有利于工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全社会关注长期价值、关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弘扬正确的工业价值观。
大力宣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提倡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诚信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工业诚信体系、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建立。普及工业设计理念,提高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多种方式宣传中国工业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举措,推动全社会提高对工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营造有利于工业文化建设的社会环境。
打造中国工业软实力
追随、模仿、山寨换不来“制造强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精神”的积累是多少代人、上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中国工业在做大过程中,亮点不断,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企业,但很多企业家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质,而是依靠质次价廉去占领市场,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规则短时间做大可以,但做强就别想。因此,要完成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文化、需要在骨子里有创新精神做后盾。
工业强国的衡量不仅仅依靠工业科技水平等硬实力指标,还包含许多非技术的因素,即工业的软实力,如管理制度、价值体系、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它体现的是工业管理的方法、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创新的理念和工业的精神等,属于工业文化层面的范畴。制造强国建设必须同时推动以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工业文化建设。在产品层面,打造全球的品牌,让产品有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从国家工业形象来看,打造“中国工业精神”,实际上,过去中国工业一直拥有这种精神,比如 “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这些优秀的工业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在打造工业软实力层面,具备中国工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改变规则的能力。
传承创新中国优秀工业文化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世界工业文化精髓,发扬工业强国的爱国精神,提倡新时代工业精神,推动我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先进中国工业文化的基因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来自于新中国老一辈缔造者的“工业精神”,来自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汲取和借鉴。过去,我们对工业文化和工业软实力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和改造,这些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今天,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挖掘优秀传统,弘扬和创新工业文化,以支撑保障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成功。因此,工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另辟蹊径,而是要融入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并在吸收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开放借鉴已有的国际先进经验,兼收并蓄,创新工业发展理念,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从工业文化入手增强中国工业的软实力成为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工匠也可以成为大师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快《中国制造2025》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中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当前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探索开展高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工业文化普及、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结合试点,培养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进一步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和高级研修,系统培养大批产业关键领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升新时期技能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技能人才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中国工匠精神,专心专注钻研技能,努力使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