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制造呼唤更多技术牛人
各种海淘盛行的当下,中国制造该如何寻求突破?在各行各业力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同时,企业求贤若渴,然而毕业生大军中却偏偏缺少应用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从何而来www.cechina.cn,“技术牛人”当从何出?这些都是我们迈向《中国制造2025》之路上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成为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
【两问】
为啥国人爱买外国货?
主持人:这些年不少中国游客爱买国外的日用品,我们不禁发问,中国制造怎么了?我们造不出这样的高级货吗?
吴晓蓓:我们中国能够造出来,也应该造出来。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可能还是出在普遍性上面,不能保障绝大多数产品都质量好。从制造业流程上来说,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很多,但是在诸多因素中,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一切美好的设计,都有赖于实践者最后的匠心。两个完全同样的机理,完全一样的结构,同样的材料,质量的比较就在于你的生产过程中。所以说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牛人”是产品质量保证线上的“最后一公里”,而现实中往往是这“最后一公里”掉了链子。
陈丽芬:在这“最后一公里”上,一个“技术牛人”与普通工人有天壤之别。我们公司高级技工比如像机械工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听声音就能听出机器是不是有故障,是哪方面出现的隐患故障,他们一方面可以预防机械故障,另外还可以快速修理。
技能牛人缺失症结何在?
主持人:现代科技已飞向宇宙的当下,我们却陷入工匠缺失的境地,症结何在?
吴晓蓓:一个就是大家不愿意做工匠,这可能是一个社会问题。二是,我们在培养工匠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实际上,不是某一个教育阶段就可以把一个人塑造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某一个行业的工匠。比如说在启蒙教育阶段,我们怎么去保护孩子的童真,启蒙孩子的好奇心;幼儿期间,怎么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很重要。创新意识、责任心、坚持和坚守都是逐渐培养起来的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这方面的学习必须贯穿人的一生。当然,工匠的培养更主要的还是集中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现在在实践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条件、资源、环境、师资及其教学方式都不足以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大军的需要。
陈丽芬:我在招大学生时都是亲自面试,感觉非常明显,有的学生来应聘的时候,问他们感兴趣什么,有能力做什么,他们态度好一点的就说,我们学校学的是一种理论,有的人会说我服从安排,他们自己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www.cechina.cn,在动手能力上也没有自信。
【寻解】
■ 教育专家建议
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精准化”
主持人: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出了问题,有何破解之道呢?
吴晓蓓:我们注意到,《中国制造2025》已经提出了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国家去年还颁布了职业分类大典,把职业一共分成了八大类、75个种类、434个小类和4381个职业,但是与之配套的职业标准和培训标准没有出台。事实上,在世界上的制造业强国,比如说德国,对职业的划分是非常细、非常具体的,无论是在人才培养上还是个人在岗位上的要求,应当更加精确、精准化。
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创新学徒制
主持人:《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引导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这对我们的教育体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吴晓蓓:我认为这就是要鼓励企业以“企业+职业教育”的理念建设公共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校中厂”“厂中校”升级为“教育企业”。国家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将具有职业人才培养特色的“2.5+0.5”分段培养模式拓展为“2.5+0.5+0.5”的职业教育模式,前2.5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间0.5年为校企共同指导的实习阶段,后0.5年为学校帮助下的企业内培训阶段,成为创新现代学徒制的一种方式。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通过激励机制,发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目的是企业也要成为人才培养,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另外,有实践经验的老师缺乏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瓶颈。尤其在职业学校里,要求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要有企业经历,也应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
给予技术牛人社会认同感
主持人:不可否认,现在的社会价值观下人们往往更愿望当白领,而不是蓝领,这是否也阻碍了高技能人才培养?
吴晓蓓:所以说我们要提高技能型人才认同度,重视对技能人才的奖励机制,这样他就能踏踏实实在企业好好干。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得到尊重应该是对一个人的最好肯定。
■ 企业家建议
学校专业设置应当从市场需求出发
主持人: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您认为技术人才培养哪些方面亟待改进?
陈丽芬:现在的学校专业设置不清晰。我觉得学校设置专业时,首先要考虑经济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设定专业课程,不能泛泛都学。
理论学习和实习应当交错进行
主持人:作为企业老总,您希望招来的毕业生应当具备哪些技能呢?
陈丽芬:我觉得不管是高职还是本科生,不能连续地把理论课程全部学完,学完以后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甚至一两个月的实践就好像整个大学课程就完成了。比如高职,起码应该一个学期理论学习,另外一个学期理论和实习各一半,不要等他把理论忘了以后再实习,这样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更有效。所以一定要校企合作。作为企业也应该承担职业培训的工作。这不但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员工也会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