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即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将成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一项重要工作,需推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的深度融合,并提出“工匠精神”等新要求。
而伴随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后发生的新变化,制造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困惑。服务业在GDP中占比的逐步高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互联网+”无孔不入,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与其接轨?两会期间,海外网财经对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探讨中国制造的“转型之惑”。
姚洋强调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脊梁,我们要基于已有产业特性,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一步步实现制造强国目标。面对“互联网+”热潮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企业在思考转型的同时需要具备坚持技术创新的定力,切勿陷入互联网焦虑。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脊梁
2015年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比工业高出10%。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服务经济,超越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的重要性是否正在减弱?在姚洋看来,尽管服务业比重上升是基于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但仅靠服务业无法支撑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姚洋认为,2015年产业结构变化是“三期叠加”的产物。第一是经济增长的客观规律——工业化达到顶峰,其就业达到全部就业的30%(中国在2010年达到),此后开始下降;第二,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十几年的全球化和快速增长之后,世界重新调整,全球需求收缩,中国出口自然下降;第三是中国宏观经济短期波动,从1992年开始中国经济基本呈现出每7年一个周期的上升、下降交替,目前正处于下降期。“这就使得消费所占GDP比重上升,投资所占比重下降。在生产方面就是服务业比重上升,制造业比重下降。”
他同时强调,尽管服务业比重上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仅靠服务业是无法支撑一个大国的经济增长的,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的脊梁。他曾在北大国发院的一场论坛上提到,观察二战之后从低收入进入高收入的13个经济体就会发现,工业发展深入、制造业所占GDP比重超过40%是其普遍特征。
“我们在一些地方可以和美国竞争,像阿里巴巴、腾讯就做得非常好,但这不是中国的全部。”姚洋说,“如果把制造业丢掉,中国就失去了根基。”
面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强国目标,姚洋充满信心。“中国的制造能力已经相当好了,我想我们有望在2035年达到德国制造目前的水平。”他也坦言,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需要大量努力。制造业本身要沿着已有的产业特性,一步一个脚印攀登技术高峰;国家也需要对制造业发展有一定政策倾斜,如降低企业增值税和社保成本。
企业无需陷入互联网焦虑
“互联网+”在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热度极高,国家也从2015年起推动中国制造和“互联网+”融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对此提出要求,将“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作为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容。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线上信息处理能够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但也易使企业陷入是否要转型、如何转型的迷茫。姚洋认为,“互联网+”模式并非适合所有企业www.cechina.cn,是否转型取决于企业自身需要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患了互联网焦虑,是不是不做互联网就难以生存了?”姚洋说,“当然不是。互联网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想‘互联网+’反过来说更准确,‘+互联网’,它毕竟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
姚洋强调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企业在考虑互联网转型时,要清楚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合以网络方式营销,所设计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盈利。
对于“互联网+制造”中广受关注的云端制造体系,姚洋认为,从个性化生产的需求量和制造能力考虑,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至少20年。他说,德国工业4.0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个性化消费需求旺盛阶段,而且此前已经走过30多年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道路,具备进一步智能制造的能力。相较之下,中国还处于大众化消费阶段,老百姓对个性化生产的需求不足;且企业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互联网+”热潮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姚洋建议,制造业企业还是需要发展的定力,坚持自己所长,脚踏实地进行技术创新。如果进行互联网转型,则必须挖掘出生产力,将流量变现,给企业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
没有社会地位 工人难有匠人精神
谈到制造业发展的定力,姚洋多次提及德国模式。相较美国的断崖式创新,他认为德国制造业持续平稳的创新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技术上胜过美国,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制度优势。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美国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姚洋解释说,美国的一个新发明就往往摧毁一个行业,是“从0到1”、消灭就业的模式,也是因此美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少数富人和绝大多数穷人。而德国是跟随美国在本国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连续改进和创新,在一些领域稳稳占据高地,而非在互联网行业和美国竞争。与此同时,它的技术进步保留并扩大了就业,形成了雄厚的中间阶层,社会更为稳定。
德国制造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注重培养具备匠人精神的技术工人。高品质的德国制造早已作为德国的一张世界名片深入人心。而“工匠精神”一词也登上了我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对制造业的新要求。姚洋非常推崇这种代表专注、精确、注重产品品质的职业精神,更关心它如何落到实处。
他认为,提倡匠人精神首先要做的即是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他建议恢复八级工制度,给予工人技术等级;达到了最高等级,就相当于成为工人里的高级工程师。他提到,德国之所以具备匠人精神,与它完备的技校体系、技术工人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水平息息相关。
“能不能别再叫‘农民工’了?”这一点,姚洋已经呼吁了十几年。“一个把工人当做低级职业看待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希望”农民工“这个词能从中央文件开始自上而下消失。”
《中国制造2025》切勿盲目跟风
作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及的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互联网+”等重点内容,成为了目前正在召开的两会代表的热议话题。来自安徽、宁夏和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对于规划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盲目跟风后果堪忧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很多地方政府纷纷酝酿或已出台扶持智能制造及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有些企业闻风而动,盲目上马,忽略了整个智能制造行业尚处于无序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体系的现状。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宣城市政协常委夏玉洁指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高端市场都被外国品牌所占领的现状,导致工业机器人产业野蛮生长;与此同时,各类传统行业纷纷拥抱互联网,转型互联网甚至变成了包治百病的万能药。面对智能制造及互联网的被神化,制造业应该认真思考,因企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受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国内多数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工业2.0的阶段,工业基础大而不强,如果盲目跟风,拔苗助长,后果堪忧。夏玉洁提醒业界人士需要对工业4.0实现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清醒认识,政府、企业和媒体都要杜绝头脑发热和盲目投资,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此外,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种资源,避免重复或过度投资。要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予以推进,以试点推进全局,每阶段设定主要工作内容与阶段目标,防止盲目快进。要理性应对,防止过度炒作导致民间资金疯狂涌入,控制投资风险和泡沫。
要大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着力破解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发展的战略地位,打好工业基础,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强化市场竞争,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生产、库存、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只有大多数工业企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才拥有实现工业4.0的产业基础。
差异化扶持西部制造业
对于区域发展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市长王永耀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结构问题之一,制造业在区域分布上也呈现相似问题。目前华北、华东及华南地区是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虽然中西部的发展有所加快,但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差距依然明显。
王永耀指出,提升西部省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应把结构调整作为突出重点。在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对于西部省区尤其要注重提升和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关注民生产业的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并重,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目前,国家明确要求整合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关键领域发展。但对西部地区而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原材料等传统工业占比较大,难以在规划中提及的领域形成有效竞争优势。对此,王永耀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方面,能与中东部地区有所区分,对西部省区给予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建议设立西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专项,设立与中东部地区差异化的支持领域,侧重对西部地区的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水平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在区域内单独筛选、倾斜支持,提升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推动全国制造业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分层次协调发展,形成均衡科学的接续发展态势。
实施技能就业工程
现代制造业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已制约了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赵郁建议,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建立高质量的技能培训运行机制。
赵郁认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技能就业工程,首先要夯实技能培训这个基础。根据质量第一和高端引领原则,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三类培训,建好技能人才培训、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两类基地,建设高效能的培训项目开发、高质量的培训教师以及高水平的培训管理三支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氮肥厂质计部副部长丁宏锁也指出,从实际来看,当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技术素质普遍偏低,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更为短缺,建议加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企业,要强化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传统的导师带徒制作用,国家财政应给予企业资金支持,以加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
中国制造亟待工匠精神
去年,中国赴日游客在东京购物区及免税店出手豪爽地狂买电饭锅、马桶盖、笔记本电脑等商品的行为引发国人热议。如今一年已过,此话题却在持续发酵中。
据相关报道称,2016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了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而去年双11当天销售额也不过是912亿。在这消费的900亿中,不乏有马桶盖、电饭煲等小家电产品的身影。
为何热衷海外购买?
电饭锅、马桶盖并不是复杂的技术,为什么消费者千里迢迢要从国外买进?
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章荣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章荣中认为,我国家电整体的平均质量水平跟国际化品牌的产品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产品的整体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国内外供需存在错配现象。如,部分国内高端产品价格比国外贵,所以消费者养成了到国外购买的意识。
事实上,不仅仅是马桶盖、电饭煲,在中国游客海外抢购的购物单上,德国的刀具、韩国的化妆品、法国的箱包、服装……大量中国制造的高端轻工产品进入世界各国市场后,又被中国游客抢购回来。
“实际上,中国的制造能力、工艺设计,包括品质控制,都很好,不然的话怎么卖到境外市场?”奥维云网董事长喻亮星分析称,“中国是有能力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但是因为国内的一些产品,在出厂的检验、监督等各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所以才造成现如今这种尴尬局面。”
除了产品、定价因素外,中国制造业这种“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背后也暴露出消费者的认知尚不成熟。在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丰禾看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是厂家需要着重去做的。他举例称,有一些消费者讲中国的饭煲不如日本,日本的都是IH饭煲,而实际上IH饭煲在中国市场已占据40%的份额;中国的饭煲不是球面加热,而早在八年前中国就有球面加热了。
中国制造需“工匠精神”
作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代言人”,董明珠近年来多次气愤的提到国人到日本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故事。“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此类事件不可以杜绝。工匠精神的塑造将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两会期间,董明珠不止一次的强调着。
而事实上,从品质上来说,国内的部分家电制造水平和科技研发实力,已经占到了顶端之列。如,不断斩获中国艾普兰、德国红点奖的方太,从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深型吸油烟机,到嵌入化成套化厨电,再到奠定近吸式与欧式机“双机王”市场地位的全新一代“风魔方”与“云魔方”,以及全球第一台水槽洗碗机,方太一直在给用户带来创新的好产品。而在AWE2016上表现亮眼的老板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同样在以优质的品质收获消费者的信赖。其力推的一款CCS中央油烟净化系统,是该公司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革命性产品,定位于降低油烟中有害气体排放,主打环保、高效能理念,贴合未来智能化时代的产品价值偏好。
“把用户真正作为上帝”是白电巨头海尔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而互联工厂探索是其对工匠精神的落地实践。依托直连用户的“工匠精神”,海尔创造出了很多极致产品。以馨厨互联网冰箱为例,凭借与用户的零距离交互,其软件系统从2015年6月研发之初一直到上市,迭代的次数超过300多次,而最多的时候一天迭代次数达到了3次,不断的迭代创造出了用户的极致体验。
而在去年实现业绩逆势增长的小天鹅同样把解决消费者需求痛点放在了首位,其可以自动感知衣服的材质、自动选择相应的洗涤模式、自动投放所需的洗涤剂、自动烘干的比佛利”智能洗衣机,从钻石切工、手工制作、热熔工艺三个层面全新打造,经过超过300小时,2760个步骤的精细打磨,完美诠释了家电制造业应有的工匠精神。
如今,随着一系列新战略的铺开,中国制造又迎来新的契机。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中国消费的快速升级已经在推动整个家电产业的升级,整个产业的运营模式从原来的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到品质驱动,到效率驱动,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章荣中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一定是有一个快速的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这是大势所趋。”
在国家提倡“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智能化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几乎中国所有的传统行业。对于身处大变革之中的传统企业来说,此时的“工匠精神”不仅要扎实的质量,更需要有开创性的创新。
正如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所言,中国家电行业未来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但是“到2020年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进入世界家电强国的行列”的总目标是不变的,十三五期间家电企业将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她也指出,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如,海尔颠覆了传统模式,提出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的新模式。美的集团实现高度扁平化和去中心化,围绕用户产品和效率驱动进行创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