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如何包罗万象,如何高瞻远瞩,都绕不开一个问题——他们要通过怎样的工具和方式才能实现既定目标。答案就是,只有立足于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共性需求,针对不同制造行业不同特性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才是充实、提升、重塑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重“器”和关键利“器”。站在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制造业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的角度来看,亦为如此。
提升系统解决方案 提供能力的重大现实意义
把握智能制造全球竞争主导权。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核心,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则是竞争核心的核心。德国和美国对各自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门子、SAP、GE等跨国企业对其跨行业、全链条、综合性的系统解决方案的推广,以抢占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产业生态系统重构进程中的主导权。如西门子的SiemensPLMSoftware平台创建并管理了全球48%以上的三维数据;GE的Predix系统面向全球企业开放,计划打造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安卓系统。
破解国内制造业当前发展困局。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战略引发的高端制造业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中低端制造业分流,使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愈益沉重的双重压力,亟待形成实践意义突出、可行性高、示范效应显著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已有部分行业出现此类趋势:如青岛软控提供橡胶轮胎行业智能工厂“交钥匙工程”,促使我国橡胶轮胎行业大幅提升整体竞争优势。深圳雷柏科技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推动键盘、鼠标、遥控器、导航仪等劳动密集型电子制造行业智能化转型。
开辟国内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蓝海”市场。作为制造业规模全球占比达20%、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球制成品贸易七分之一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需求。面对尚未被跨国企业完全开发的新兴市场,国内已有一批企业踊跃行动。沈阳新松机器人依托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型搬运机器人,为制造企业用户提供智能化立体仓库建设方案。阿里推出“淘工厂”业务,通过线下工厂数据化、工厂产能商品化的模式,从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演进为提供用户深度参与、供应链高度协同、迭代式创新的制造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解决方案。
系统解决方案 提供能力的主要实现路径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是围绕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以打造行业智能制造系统(CPS)为核心,以实现人、设备、产品、服务等制造业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交互、信息集成为导向,以用户功能、产品形态和供给模式可持续演进为特性,依托于软硬件产品及系统提供的一体化、柔性化、定制化服务。当前在国内包括以下五种主要实现路径:
一是行业配套厂商的业务延伸和水平提升。配套厂商依托较突出的研发及加工制造能力,向用户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领域延伸业务,从零部件供应商演进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青岛软控从提供橡胶轮胎配料工序的控制软件,逐步延伸至配料辅机、加工设备等硬件产品,再发展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无锡贝斯特从提供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为提供汽车行业智能工厂建设的系统解决方案。
二是专业信息技术厂商联合创新。若干家IT厂商协同创新服务模式与产品形态,联合打造符合用户企业需求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北京数码大方与北京市计算中心共建工业云平台,提供覆盖生产制造多环节的在线云服务。
三是大型制造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剥离重组。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部门独立组建公司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从内部机构转化为面向市场、盈亏自负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徐工信息前身是徐工集团的信息化管理部,拥有76项软件著作权和近200人的员工团队,目前客户包括三星重工、潍柴动力、陕鼓动力等国内外知名装备制造企业。
四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设备深度融合,加速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战略转型。沈阳机床集团打造机床互联网,将机床加工的设计、制造、服务、供应链、用户等环节集成到云端,通过对加工制造过程的监测和追溯,实现了智能机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五是制造企业巩固竞争优势的业务拓展。率先采用数控机床等智能化设备的制造企业开始拓展系统解决方案业务,以巩固先发优势。广东长盈精密设立专业的智能制造装备及解决方案子公司,进一步支撑自身的智能化转型和无人工厂建设。
提升系统解决方案 提供能力的措施建议
融入国家相关顶层设计,统筹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以技术为先导,以服务为支撑,以应用为牵引www.cechina.cn,牢牢把握安全可控命脉,突出使命感、责任感,持续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
一是组织开展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试点示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和行业,遴选一批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供应链、制造新模式领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试点企业,不断提炼和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开展行业示范和应用推广。
二是鼓励支持企业围绕系统解决方案协同创新。依托工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专项等既有财政资金,研究设立运作机制更为市场化、参与主体更为多元化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投资基金,支持和引导制造企业、解决方案企业、互联网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物理仿真、工业传感、人机交互、系统架构、敏捷网络等核心环节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三是加强信息物理系统(CPS)测证平台建设。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围绕重点行业,建立行业CPS综合验证能力的实验床,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CPS安全测试评估平台,测试评估CPS关键软件、传感器、移动终端设备、工业网络等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