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在北京工业智能与自动化展会上,CEC记者见到了EPLAN大中华区总经理覃(Qin)政先生。从覃政先生的阐述中,我们深入了解到EPLAN这个有近30年历史的工程设计软件平台提供商。
首先,覃政先生阐明EPLAN不单单是电气设计软件,更是一款跨电气、流体、气动、过程控制、三维机柜真、线束等领域的工程设计软件平台。由于EPLAN在发达国家电气设计领域的优势市场地位,EPLAN成为了一种默认的行业标准,国内的用户对EPLAN作为一个电气设计软件,有着很高的认可度,多少有些忽视了EPLAN作为工程软件平台在其他方向上的潜力。为了向不同行业的客户传递工程设计的核心业务价值,EPLAN面向10多个行业推出了专业的工程设计行业解决方案,方案包括了EPLAN对特定行业的理解与行业最佳实践的整合。
CEC专访EPLAN大中华区总经理 覃政先生
其次,覃政先生从工程设计发展角度将工程设计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最初,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都是手工绘图的,现在这种方式已基本绝迹了。然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工程设计进入了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的阶段。之后,为了满足工程师针对特定行业上日益增长的工程设计需求,软件平台以CAD加相关插件(plug-in)或可称为在特定功能上增强的CAD设计加以应对。第四阶段,也就是当前的最高层次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是工程师采用项目导向的一体化工程化设计平台进行工程设计,包括电气、液压、气动、仪器仪表、三维机柜以及线束的设计。EPLAN就是这一层次的高效工程设计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覃政先生认为:EPLAN的好处在于它不仅是个跨学科的综合工程设计平台,还是覆盖整个工程设计生命周期的数据中心。工程师可以在平台上完美地实现项目管理工作,保证项目数据的一致性。这样,设计就不再是一张张孤立的图纸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而是通过彼此间的逻辑关系设计,形成有机的项目整体,让工程设计负责人在工程研发项目周期中控制进度与质量。“工程设计不能仅仅关注如何画图,当前我国工程设计的最大问题就是片面地关注于绘制工程设计原理图,而不是工程设计本身。EPLAN的使命就是实现高效的工程设计。”覃政先生如是说。
最近两年,在覃政先生的带领下,EPLAN在华业务实现了高速增长。究其原因,既不是提高正版率,也不是依赖对市场推广的高投入,而是覃政先生倡导的“隐形冠军”策略。“隐形冠军”概念来自世界最负盛名的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是在商业领域中,有一种领先并不易为众人察觉,某一公司在业务成绩绝对数值上并不显山露水,细分市场之外,它知名度很低。但在其专注的细分市场中,它的统治地位难以撼动,这就是理论上的“隐形冠军”。 EPLAN正是这种商业模式的积极实践者与成就者。EPLAN全球年售额超过一亿欧元,在电气工程设计领域有着强大的领导地位。公司今年全球业务预计30%左右的业务增长,大中华地区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
覃政先生还告诉记者,现在国内的有些客户为了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开拓公司的国际化业务,他们导入EPLAN平台的心情十分迫切。令人惊讶的是,覃政先生竟然劝说这些“心急”的客户暂缓购买和实施EPLAN。 这种不可思议的与业绩增长相悖的举措,令人不解,但记者在仔细聆听了覃政先生的阐释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十分尊重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和管理的理念和远见。因为在覃政先生看来,很多国内用户只是看到了成功的榜样,却没有明确的达到目标的路线图。客户往往为了追赶榜样,只是一种盲目的照抄,缺乏对自身条件是否全面成熟的审视。覃政先生对这些客户沟通的最多的是:“EPLAN的导入,需要全面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工程设计各个部门的协同,如果条件不够成熟,基础数据准备不足,工程流程定义不明确,可以先放一放,通过与EPLAN咨询团队的沟通合作,明确了解当前的问题和导入EPLAN的期望,结合行业内的最佳实践以及自身的状况和发展,从而从公司业务层面达成一个全面的、长期的实施方案路线图。”覃政先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他的市场理念中,他最看重的是用户的成功,众多客户的成功才是EPLAN的成功。他说,EPLAN的工作首先是要帮助国内企业从画图到工程设计的理念转变。这种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主要是因为客户目前工程管理水平的局限和市场工程设计人才的缺乏。针对这些挑战,EPLAN在开拓商业市场和培育工程设计专业人才都做了大量的、持续的投入,收获颇丰。EPLAN不只是销售产品和服务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更要成为客户长期的合作伙伴,为客户全面规划,和客户共同成长、共同成功。
EPLAN高效工程设计平台致力于支持中国制造业实现“智造未来”的转型!
附:“隐形冠军”标准
1. 某一个细分市场的绝对领先者,以市场占有率衡量,它们是世界市场的老大或者老二,或者至少是中国市场的老大;
2. 年销售额一般不超过10亿元(除了少数的例外,样本企业中只有4.4%的企业超过这个额度)。
3. 公众知名度低,很多这类企业的产品都是不易受人觉察的或者看不见的,只是用在生产最终消费品的制造流程当中,或者只是某种消费品的部件或原料。(CEC主编 朱旭)
(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