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富士康江西工厂千人罢工,起因缘于工人要求涨薪而未果,于是冲冠一怒、上街游行并阻路。这是富士康大陆工厂在一年时间内爆发的第三次严重罢工,作为国内典型的代工制造企业,富士康再一次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醍醐灌顶的反面教材。如何广泛利用智能自动的设备代替成本日益上升的人工模式,再次提上各制造工厂的议事日程。
这一系列事件至少暴露了以下两大问题:
1、中国制造工人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即MADE IN CHINA)远销世界各地的场景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中国工人已不能满足于最基本的温饱、难以再忍受单调枯燥千篇一律的流水线工作。他们更向往灵活的、有趣的、有创意的、舒适的工作。
这些问题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工厂招工难。国际贸易形势下滑导致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利润下降,企业涨薪困难;即使涨薪,仍然不能满足工人要求。某权威财经媒体在调查了多家江苏制造工厂后,发出了"月薪三千留不住打工者"的喟叹。
中国劳动力成本不再"低廉",中国制造业的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早已荡然无存。看一条统计数据便能发现这早已是不胫而走的事实:以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薪为例,越南目前为1000元人民币,印度在600元左右,柬埔寨和缅甸仅需300至400元,中国东南沿海却在2500元以上。
另一方面,金融海啸后欧美国家为了解决内部蓝领工人的就业问题,将大量外资工厂撤回美国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削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结合美国制造业"再工业化"的新战略和一系列将亚洲工厂撤回国内的举措,中国制造业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弱者与强者的竞争,永远都不是Fair Play,因此,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国制造业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追赶,不能等待,不能被"费厄泼赖"蒙蔽,要出奇招。
当然,国内也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以下两个实例就非常值得关注。
1、机器人计划。近几年,中国机器人的应用量不断猛增。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为3500多台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而到2011年时,这个数据升为7万多台。不少工厂的工人开始感受到机器人的影响,在富士康推出庞大的机器人计划后,其一些生产线上的工人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据富士康深圳工厂的工人介绍,在工厂经理开始部署机器人手臂向一个主板插入组件之后,他的一些同事最近已经被调到其他工作岗位。以前,这条生产线有大约20至30名工人。但是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在使用机器人后,工人减少到5名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而且这些工人仅负责按电钮和监控机器。
2、创新,尤其是需求创新。在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设备研发领域,创新研发能力尤为重要。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一种是需求创新。根据世界工业发展的经验,技术创新是30年一股浪潮,浪潮之下,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趋势。而应用上的创新,主要围绕客户的实际需求,这就是"需求创新"。
在中国工业产品检测领域,实现大批量产品的自动快速检测,并籍以代替人工肉眼和简单工具的传统检测模式,成为了行业需求,"需求创新"也被提升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重要程度。
在这一领域,北京领邦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堪称表率,军工检测项目起家的领邦仪器,长期为用户的产品生产线定制研发"一对一"的非标检测设备,检测领域涉及尺寸、外观、力学、密封性、电学、声学振动、温度等。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研发,领邦的技术工程师与用户产品线的工人并行工作,深入了解用户实际需求,而后再进行方案设计和设备研发。在国防产品检测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后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该公司又把研发触角伸向了民用产品行业,陆续研发出针对钕铁硼永磁材料、刀具、汽车零部件、铁路车辆轮对、太阳能光伏硅片等行业的多个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
以上趋势是中国工业产业升级的尝试方向之一,概括说来便是"自动设备+定制研发",定制研发保证新式设备贴近用户生产线需求,自动设备可大量替代人力。富士康工厂有这样一个事实:组装一部iPad需要5天时间、经过325个中国工人的手--当我们知道了这一现状后,再结合富士康本次的罢工事件,可深刻意识到中国制造业的窘境,而我们对自动化设备的渴求,也由此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