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从美国“打败中国制造业”谈中国智能制造业

来源:机电商报2012.04.17阅读 1908

  两个月前,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在中国投下了一枚警示弹。读罢此文,或许不少中国的高层官员正在办公桌前来回地踱步思考。
  这篇题为《为什么说现在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的文章于2012年1月发表于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声称未来20年美国将在制造业上“打败中国”。
  文章说,过去“美国一直十分担心他们在制造业方面输给中国”,但“这一局势很快将会改变”,而重塑制造业竞争面貌的“利器”,将是三种以指数倍方式快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数字化制造。
  “这不是虚张声势,是中国制造业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看来,这番“豪言壮语”正是美国对中国下的战表。
  陈锦华随后以《论制造业》为题,在《人民日报》( 2月20日)撰文指出,发达经济体的趋向表明,他们已经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重振制造业,并已初见成效。
  美国、日本近来试图重振制造业的种种举动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共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未来十年可能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制造业的十年。这让目前产值处在全球第一的中国制造业有了危机感。
  据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的比例为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已有煤炭、钢铁、水泥、汽车、纺织服装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当然,这些优势都只是就数量而言的,尽管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但也足以导致美国对“制造业外移”现象的担心。用奇点大学学者、《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Vivek Wadhwa的话说,过去中国通过补贴、廉价的劳动力、宽松的法规等诱惑力方式,紧追美国工业。
  陈锦华还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年多前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即2011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硅谷的头面人物在加州共进晚餐。奥巴马问,苹果公司去年出售7000万部iPhone手机、3000万台iPad平板电脑和5900万件其他产品,几乎所有部件都在海外制造,“为什么不回到国内进行?”乔布斯答:“这些工作回不来了。”
  为这个故事注解的花絮更耐人寻味。就在新开发的iPhone摆上商店货架的几周前,屏幕被重新设计,迫使一条装配线不得不彻底改造。临近午夜,新的屏幕抵达中国的一家工厂,领班叫醒8000名工人,每人分得一份饼干和一杯茶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半小时内开工,把新屏幕安装到手机上,96小时之后,工厂的产量已经相当于每天组装10000部iPhone。
  这位苹果公司的前任高管说:“速度与灵活性是令人惊叹的,没有任何美国工厂能够与之媲美。”作为中国制造业整体形象的一个侧面缩影,这种“速度与灵活性”也是中国制造业之前和眼下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但这种竞争力是否可持续呢?去年8月,富士康科技集团宣布,计划在3年内安装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这些机器人将重复、机械地生产世界上最流行的消费电子产品的电路板。“但即使是这些机器人和电路板,也将很快过时。”Vivek Wadhwa说。
  他认为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结合后,将给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美国企业家将在本地设立工厂,设计和制造出种类繁多的产品。“当金考公司还在纸上做2D数字印刷的时候,我们已经利用公共印刷设备TechShop来印刷3D产品。中国怎样去竞争?”
  其实,中国也并非毫无对策。美国人提到的“三大利器”,和眼下中国政府极为重视的智能制造装备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尚属于“新概念”范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尚未被市场充分发掘的金矿。根据工信部已经发布的定义,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
  据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内容已基本敲定,各部委会签进度只差最后一步。如果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路线图”为关键词“咨询百度”,在搜索结果的首页甚至可以找到,以“九、八、八、六”四个数字为核心的详细内容。
  至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目标,其实工信部也已经透露。在2月15日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系列解读材料(十八)”中有这么一句话:“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陈锦华眼下的担心是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规划已有,但尚未落实。“现在,中国认识这个严峻形势的人并不多,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信部系统有300多种相关技术研发要与企业逐一衔接落实。”
  他的建议是,面对这样的挑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各类优秀人才、实力基础和市场机制,应当勇挑重担,在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电子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