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图书《供应链攻防战》推荐序
“在苍茫的大海上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供应链能否在风雨交加中继续在全世界飞翔,已经成为一个超级问号,备受国人关心。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事关对中国经济的理解;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事关中国企业的命运。
一
狭义的供应链是指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30多年前,英国物流专家、克兰菲尔德大学教授马丁·克里斯托弗预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
再好的品牌、创意和设计,如果没有强大、敏捷、及时的供应链加以保障,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
广义的供应链包括水电煤气、通信交通、食品医疗等,维持人们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品与服务的供给,是社会赖以存续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家对供应链的重要性都有深刻的认识。一位企业家曾告诉我,“每一车物料到货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
现代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精密的分工协作体系,商品或服务由分布在多地的多个经济主体,通过多个环节共同参与创造。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构成了现代繁荣的基础。
但是,多地、多主体、多环节之间的联系,又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常常是脆弱的。如同《荷马史诗》中的半神英雄阿喀琉斯,一个强大无比的巨人,脚后跟也有一处没有被神水浸泡的隐患。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从“三来一补”时期的加工制造,一步步走向优良“质”造、数字“智”造、绿色“智”造,抒写了世界工业史的新篇章,既艰苦卓绝,无远弗届www.cechina.cn,又无比绚烂。
而中国制造的根基,就是全类覆盖、面向全球、配套完整、无缝链接、性价比突出、交付准时的中国供应链。这背后的时代背景,则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一体”。
国际化提供了订单,工业化创造了就业岗位,“工业化+城镇化”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市场化使创业者、企业家生生不息,信息化和数字化让链主企业和顾客(上下游、消费者)之间产生了更强的互动,加速了改善循环。
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供应链不仅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制造融入全球、造福全球消费者、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
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在“以商务立富强之基”的洋务运动中起步,至今已经一个半世纪。孙中山先生曾说:“余观列强致富之原,在于实业。”“盖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长治久安之道,当以发展实业为先。”如今,凭借改革开放后世界工厂与中国供应链的发展,我们足可告慰倡导实业主义的先辈们,我们也在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上继续前行。
二
回溯经济史,没有哪个大国可以不经由成为制造强国而领世界风骚。谁忽视了制造业的价值,总会在事后反思甚至后悔。2012年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出版了《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Producing Prosperity: Why America Needs a Manufacturing Renaissance),两位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他们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当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就意味着丧失了创新能力。
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从20世纪70年代起,以半导体行业为主的美国企业开始采用“无厂设计”的生产模式,把大部分或全部制造业务外包至亚洲,导致对精密制造的需求量减少,从事此类业务的企业锐减,精密制造能力衰退,进而造成航空航天、精密仪表等行业发展出现问题。
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光伏电池,但美国在全球光伏电池市场早已被边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光伏电池产业中的许多技术是与其他产业共享的,如半导体、平板显示器、LED(发光二极管)和固态照明、光学镀膜等产品的制造,而它们大部分已迁出美国。
这本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失去了制造业www.cechina.cn,丢的不仅是就业,更是产业能力。因为创意要变成产品,不可能在真空中完成,创新是要以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和传递为基础的。把制造统统外包,短期可以让公司的财务回报看起来很亮丽,但最终有可能“把自己的创新土壤送给了别人”。
中国供应链的核心价值往往被低估了,即中国供应链早已不是对着别人的图纸、在别人的设备上、用着别人的原材料做组装,而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提供包括工艺、材料、设备、工程师和劳动力组织等解决方案。中国供应链包含各种专有技术、配套体系、生产运作能力、专业技能网络,是结合研学产供销等全社会资源、用知识和数据连接起来的一套能力创新体系。
在产品越来越精妙复杂的今天,创意是重要的,把创意变成产品同样是重要的。
曾经有一家“果链”企业的创始人问我:“为什么说台积电不是简单的‘代工’,而是一家创新企业?”
陈旧的微笑曲线越来越偏离现实,有研发、有专利、有技术、有附加值的创新型中国制造企业,其利润率和市场价值甚至会高于某些品牌商。这已是活生生的现实。
三
新冠危机、俄乌危机、能源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乌云密布、变局横生的全球化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使全球各地的供应链都承压,中国供应链压力更大。
道理很简单。如同一位在海外建了多家工厂的制造业单项冠军负责人所说,“我们的产能是为全世界准备的”。中国制造发展太快,产能不断增加,在很多行业可以满足全世界的需要,但如果世界市场开始分割化、安全化、朋友圈化,那我们的进入就没有那么顺畅了。
中国制造的产能大、规模大,且有国际竞争力,只有走出去,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但现在,中国制造被平添了各种壁垒:
如果是直接投资,会遇到股权比例的限制;
如果是并购,会遇到更多的“敌意”;
如果绕道东南亚国家,想通过改变原产地身份规避限制,也可能会被穿透,因为美国不仅要看制成品在哪里生产,还要看零部件的在地生产比例。
当全球供应链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再只是效率,而是受到安全因素、价值观、大国博弈与竞争、地缘战略兼容性的影响时,这对中国无疑是一个全新而艰难的考验。
相对来说,新兴经济体更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但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例如,一位企业家讲,他到某国投资,当地负责人说:“我们的矿太多了,光探明部分就能开采150年。但要是让中国企业来开采,30年就能开采完。”不久前,该国已要求外来投资者不能只是简单开矿,而要把更多加工环节留在本地。
必须看到,强悍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化进程中脱颖而出,我们所向披靡的那一面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正是别国那些受到冲击的企业、劳工组织、行业协会不断向政府游说并竭力阻击的。如果中国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考虑别国在各个方面的本土化诉求,也难以长期立足,甚至会被所在国以各种借口加以排挤。
所以今天中国供应链面临着双重挑战,一重是自身的精益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挑战,一重是在全球异常复杂的场景下谋求建设性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意气用事于事无补,必须真正建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当然我们也无须过度紧张。中国供应链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诸多因素聚合的结果,不可能被轻易撼动。我看过一家“果链”企业高管在投资者说明会上对于“如何看待印度市场的趋势和挑战”的回答,他谈道,“不少国际品牌客商都受印度市场的吸引,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品牌厂商选择在印度投资建厂无可厚非,如果印度政策开放,那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成长机会”。但目前,这还是“如果”。
对中国来说,我们还有时间窗口,要理性而积极地应对。
四
林雪萍先生的《供应链攻防战》一书,从供应链角度剖解当下的大国碰撞与全球化变局,梳理制造业与国家兴衰的关系,求解中国供应链应对挑战的路径,兼及揭开中国制造之谜,是一部在新全球化视野下思考中国制造命运、有格局与雄心的著作。
图:《供应链攻防战》封面(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者认为,过去,在全球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超级工厂模式,中国供应链成为全球化运转良好的基石,美国和中国则是塑造这一格局的关键力量。现在,由于供应链的分散化和“脱钩断链”的风险抬升,这一模式正在经历巨大挑战。
如何谨慎应对挑战?作者将供应链的特性分解为连接力、控制力、设计力这三力,提出断链的威胁看上去来势汹汹,让人深刻感受到掌握供应链控制力的国家具有巨大优势,但中国经济所呈现的抗压韧性也表明,供应链还有一种往往被轻视的特性,即连接力。连接力和控制力的结合,是中国高效供应链的关键。而供应链的设计力,则呈现出供应链的国家属性。
作者从全球视角客观分析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也深入探讨了墨西哥、越南、印度等新兴制造基地的发展。作者指出,中国制造覆盖面极大,既有需要攻克的芯片、航空发动机,也有最普通的民生产品如服装和打火机,还有当下占据优势的“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不同产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理由,需要用客观冷静的思路来应对外部的冲击。
“供应链是隐藏的国力。”《供应链攻防战》一书还提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例如代表供应链新秩序的“供应链蜕皮”、寡头体量巨大但利润很低的“龙头电脑化”、仪器仪表“自力更生”的供应链内化等,都很有新意,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
基于对中国制造、中国供应链的共同兴趣,我和作者有不少交流,也一直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增益见地。这本书讲述了“从企业到国家的实力之争”,我相信这是所有关心变局下的中国制造、中国经济的人都感兴趣的话题。
对于企业家来说,依托中国供应链优势,在以往的产品出口之外,更多地展开资本出海、技术出海、品牌出海、服务出海,这的确是当下和未来的一个大趋势。在不少新兴行业,中国已经迈入向世界全方位输出产业能力的新阶段。企业家如何在分化的全球化格局中,既把握机会又把控风险,既固本强基又合纵连横,可以从书中的诸多中外案例中获得借鉴。
对于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和城市来说,书中既有合肥等城市勇于和善于把握战略性产业机遇、围绕链主企业构建供应链生态的正面案例,也有柯达胶卷衰退对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产生负面影响的教训,从而提示人们,簇群经济要真正形成并持续发展,必须从对单一项目的押宝走向打造软硬件设施完善、配套网络齐全、专业化分工完整、有利于知识流动和技术外溢、有助于创业人才重新组合的创新生态环境,如此才能有交错互动的内生进化活力,产业才能生生不息。
对决策者来说,既要看到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全力保护供应链,强链补链,国民融合并进,也要充分意识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供应链可以完全自给自足。中国供应链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都要努力与全球供应链、洲际供应链、区域供应链、国别供应链形成正向耦合而不是割裂。
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未绝望祈求时运到,一双手不息挣扎闯开新血路。”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粤语歌中的歌词。我相信,百折不挠者必能百炼成钢,积极应变者必能打开新局,也以此与中国供应链上的奋斗者、奔波者、创造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