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几微米的高性能碳纤维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拉伸强度却是钢材的数倍;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支撑了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的建成;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世界首创……小到电子产品的性能提升,大到国产大飞机腾飞,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创新和应用。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新材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在国家政策和下游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1万亿元。
白色的石英砂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经过上千度的高温处理,再经历多道复杂工艺,制成原级粒径介于1-100纳米之间的纳米二氧化硅……在广州凌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每年有上万吨的纳米二氧化硅走下生产线,流向轨道交通、3C电子、光伏等20多个制造领域。
“纳米二氧化硅被称为‘工业味精’,结构虽小,却是优化产品性能的‘催化剂’。”凌玮科技董事长胡颖妮告诉记者。据胡颖妮介绍www.cechina.cn,高端二氧化硅产品一度以国外进口为主。企业瞄准中高端产品研发,持续探索制备工艺和生产技术,研制了一批“拳头”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还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及地区。“我们正重点研制更多纳米二氧化硅,拓展其在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
这是我国新材料产业稳步发展的生动注脚。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建立7个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三类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高温超导材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
“新材料,‘新’在功能拓展或性能提升。”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赵振越对记者说,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支撑,新材料对产品性能、质量和创新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更是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下游应用产业,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新兴产业、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创新布局。
不久前,一条年产6000吨锂吸附剂的生产线在青海省格尔木市藏青工业园落成,这样的产能可以满足每年10万吨的新增盐湖提锂产能的吸附剂需求,相当于每年新增可满足2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原料。“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扩大导致锂的需求持续增长,我们瞄准新兴市场领域,不断攻克盐湖提锂的技术难关。”久吾高科董事长党建兵告诉记者。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新材料产业的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优纳新材创始人兼董事长栾玉成说,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材料规上企业超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分别占总数的22%和25%,培育了一批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不久前,工信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第一批)》,提出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应用探索和产业布局。《“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也明确,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明显提高。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将做大做强优势领域,瞄准具备产业化基础的前沿材料和较好创新基础的关键材料,支持场景探索和推广应用,推动“材料先行”。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布局,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资,营造新材料产业良好生态。
“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市场对于高端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特别是新能源、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领域对新材料的拉动作用明显。”赵振越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新材料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www.cechina.cn,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