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赛迪科创编制的《赛迪科创独角兽百强(2022)》正式发布。该研究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指引,结合赛迪科创遴选标准,围绕数字经济、医疗健康、航空航天、新能源及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从经营增长力、资本加速力、技术创新力、社会价值力和资源禀赋力等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全面解读了独角兽百强的分布格局和发展特征,为当下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提供蓝本。
区域层面:沿海地区领先全国,“三大梯队”分化显著
从区域分布看,独角兽百强分布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分别上榜26家、25家、14家、13家、12家,形成以北京、上海为第一梯队,广东、江苏、浙江为第二梯队,山东、天津、重庆、四川、安徽、辽宁、吉林、江西为第三梯队的区域分布格局。
城市层面:副省级以上城市优势突出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小巨人”、科技城效应初显
从城市分布看,有53家分布在直辖市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32家分布在副省级城市与省会城市,15家分布在地级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城最为抢眼,独角兽百强数量分别达到26家、25家、11家和8家,占据百强榜的七成。
通过与赛迪科创“小巨人”百强(2022)对比发现,独角兽百强的分布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有一定契合。其中,宁波、青岛、广州三市在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上领先,但其独角兽百强数量排名相对靠后。
通过与赛迪顾问联合赛迪科创发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2)》对比发现,科技城、科学城更为密集的城市具有较多的独角兽企业。北京、上海凭借科技城体量大、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在独角兽百强数量上呈现了较大的领先幅度。
城市独角兽百强数量与“小巨人”、科技城百强数量对比
城区分布看www.cechina.cn,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外,上榜企业中有55.3%分布在赛迪百强区中,其中深圳市南山区、杭州市滨江区、深圳市福田区位列前三,分别为5家、4家、3家,宁波市北仑区、常州市金坛区、青岛市崂山区、苏州市吴中区、杭州市余杭区紧随其后,均有2家企业上榜,独角兽企业排名前十的城区均为赛迪百强区,显示出较强的关联性。
行业层面:“硬科技”属性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半导体位列三甲
从行业分布看,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半导体行业独角兽百强数量位列前三,分别有26家、23家和15家企业入围,占百强比重超过6成。而智能硬件、航空航天、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行业上榜企业数量紧随其后,分别为7家、6家、6家和6家。
投资层面:知名资本与大型互联网企业持续带动,占比较高
从投资层面看,独角兽百强与知名资本及大型互联网企业关联程度高达86%,其中以红杉资本、高瓴资本、IDG资本、经纬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为代表参投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百强比重为24%(剔除重复),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投资覆盖占比达29%(剔除重复),有33%的独角兽百强为双方共同投资,百强榜基本形成“知名资本+大型互联网企业”两大格局。
知名投资机构、大型互联网企业投资覆盖对比
从城市角度看独角兽,应坚持高点站位,强化城市资源之间的协同互动。
一是要把人才、企业、资本的高质量联动作为独角兽培育的重要抓手。打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的人才智力体系,高水平吸引一批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及科学家、企业家团队;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工程,支持独角兽企业推动创新链升级;鼓励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为独角兽企业梯队阶段性分层分类支持提供金融保障。
二是要做到“独角兽”和“专精特新”的两手抓、两手硬。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通过人才、研发、金融等政策的持续加码,促进城市创新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集聚;发挥国家和地方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协同联动,引导创新企业向“专精特新”、“独角兽”对标发展。
三是要坚持独角兽发展与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同频共振。借助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科技力量,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效能;强化独角兽企业创新应用场景支持、首创产品的应用推广,高水平建设一批科创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
从产业角度:重引领,促转化
从产业角度看独角兽,应注重创新引领,促进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一是引领源头创新,加快提升战略科技支撑。从科技创新供给侧大力支持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引导独角兽企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薄弱环节,探求底层创新与瓶颈突破,着力在国家战略科技领域中形成核心技术原创能力。
二是强化市场牵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环节,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转化机制及服务环境,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质量认证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促进联盟等组织机构的集聚发展。
从企业角度:强协调,软硬并举
从企业角度看独角兽,应强化内在协调,处理好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关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壮大硬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加强底层研究、攻关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构筑具有战略性、变革性、原创性的技术壁垒。
二是以“应用创新”为提速器,拓宽潜力赛道。独角兽企业应及时响应市场变化,结合自身特点和行业特征,提高应用场景的落地效率,不断突破原有局限和产业边界,加快“1-100”的融合发展,通过产品创新、场景创新等形式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是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独角兽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强化与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协同,将社会责任要素纳入组织战略管理体系,以自身先进技术优势践行社会责任,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