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吸引了超过2750万名参观者光临,是世博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世博会举办期间,却有不少人忧心忡忡、担心展馆内发生火灾。因为作为首届采用人工照明的世博会,彼时电力的使用方兴未艾。
为了解决展馆内的安全问题,主办方聘请了多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为世博会使用的电力系统做安全性评估,其中一位名叫小威廉·亨利·梅瑞尔的电气工程师,在这次工作经历中萌生了基于科学标准解决安全问题的思路。1894年,梅瑞尔在芝加哥市成立了“Underwriters’Electrical Bureau”,负责电气设备售前测试,后来更名为“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至此,UL正式官宣。
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真空吸尘器”、“飞机适航性测试”、“安全带”、“微波炉”、“计算机”、“无人机”等数千款产品的首个安全认证,尽是出自UL。不过,更为值得一提的是UL和中国的缘分。UL自1980年进入中国以来,将全球经验与本土需求深度融合,持续为中国制造商提供方便、快速、卓越的本土化测试、认证、检验、培训和咨询服务,助力中国产品走向全球市场。
2022年,随着中国5G产业链在网络、基础器件、终端以及应用等各环节的成熟度不断提升,5G产品远销全球需求的加剧。
“新风尚”——5G创造新价值
根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截止到2022年2月底,国内5G基站数量已达150.6万个,基站总数占到了全球60%以上。另一方面,随着国内5G发展的一路高歌猛进,国家战略层面在去年年中也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工信部及国家发改委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标志着国内5G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5G应用将由点向面全面展开,从5G智能手机等消费品,到行业应用进行深度赋能。
由此可见,自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家电信运营商发放5G商用牌照以来,国内5G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正是由于这良好的5G环境,中国企业得以占据5G的“天时”、“地利”、“人和”,在全球范围内先人一步、抢占市场机遇。
以5G智能手机为例,从过往移动通信代际升级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的迭代必将引起一股强烈的换机潮,5G也不例外。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发表的一份5G智能手机覆盖率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年1月,全球5G智能手机的销售渗透率已达51%,成功超过4G智能手机。
5G智能手机得以快速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品牌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表现出色。早在2019年,国产手机厂商就率先推出了5G智能手机,并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和降低成本,助力消费者实现全民5G的梦想。如今,包括小米、OPPO、vivo、荣耀、realme等在内的品牌已逐渐成为全球5G智能手机份额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更为重要的是,5G作为通信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代通信技术,融合了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低时延和高可靠通信、mMTC海量机器物联三大技术特征,意味着5G智能手机将仅仅是5G商业化中的一道“开胃菜”,重头戏则会由5G物联网来呈现。
比如借助uRLLC,可以将空中接口时延降低到1毫秒,往返时延降低到4毫秒,这为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对网络时延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再比如借助mMTC,利用其大连接的特点,智能家居、智慧建筑、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将能够有效实现连接。这将创造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于智能手机的市场。
当然,制造商也会利用5G令人兴奋的能力不断研发出更多的创新产品,并希望这些产品可以尽快进入全球市场,以抢占有利时机提升盈利能力。不过当真正付诸实现时,其中过程却并非一蹴而就的,三大“绊脚石”将会成为横亘在它们面前的最大阻碍。
“绊脚石”——面世前绕不过的一道坎
从5G产品的生产商、制造商、品牌商、零售商、贸易商以及其他供应链相关各方的角度来看,他们既是全球5G商业化这场“路途”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人。在其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之前,他们将面临三大主要的挑战:有效的全球市场准入、权威的无线性能测试认证和漫长的产品上市等待。
首先,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进军全球市场,都需要面临严格的监管合规要求,只有符合当地市场要求,期许的产品才能畅通地流入当地市场。然而,面对物联网时代日益增长的挑战和产品复杂性,制造商在为现有产品增加无线功能以赋能消费、工业、汽车、医疗等领域升级时,必须满足复杂多样的无线法规要求,而这些要求通常会因市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另外www.cechina.cn,即便制造商的产品已经进入当地市场,也不意味着就能一劳永逸。当本地法规要求发生变化时,制造商仍需对已经投放市场的产品进行新的测试。比如在2018年,日本总务省(MIC)出台的电波法及其电信法就要求,带有无线发射的产品和接入公共网络的电子产品,在出口至日本销售前就必须符合适用的电波法和电信法的要求。
其次,5G虽然能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创新和变革,但是由于5G中采用了大量的创新技术,如毫米波的使用等,这也为5G产品进入市场带来了全新的测试认证挑战。比如5G每个终端都要进行大量测试,以确保其安全性。尤其是针对离人体距离较近的产品,更要充分考虑无线辐射。
另外www.cechina.cn,5G产品测试过程中,关于电磁兼容性(EMC)、射频暴露/比吸收率(SAR)、互操作性、服务质量(QoS)以及无线射频(RF)的标准因区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互操作性,如何用5G将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和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顺利连接?如何通过5G用智能手机联动其他如烤箱、冰箱、空调等智能设备?
最后,对于制造商而言,只有产品尽快进入市场,才能尽可能地抢占市场先机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进而再反哺研发、运营,形成良好的商业循环。然而,测试认证过程中基于目标市场当地的差异,制造商不得不奔走于全球各地进行相应的测试认证,同时也必须要为此付出昂贵的生产成本和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
另外www.cechina.cn,全球化测试认证过程还会对制造商技术预研产生影响,在产品研发生产之前需要制造商提前熟悉目标市场的法规,并做认证标准方面的适配,确保产品生产出来后其出口和销售不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5G产品的制造商、生产商而言,为实现全球化贸易,树立全球品牌形象,获得其他经济、社会效益,渴望得到技术更加先进和完善、认证更加齐全和权威、服务更趋于本地化的测试认证就变得越来越紧迫。而作为全球权威的检测认证机构之一,UL一直以来从事独立研究、标准制定、检测认证,提供分析和数字解决方案,助力5G创新科技的安全应用。
“快速道”——UL百年老店传奇延续
作为一家“百年老店”,在通信领域www.cechina.cn,UL长期活跃于世界权威组织之间,参与mmWave相关测试认证方法和规则的制定。
同时www.cechina.cn,UL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UL在mmWave测试服务领域20多年的经验,使其能够为汽车雷达、无线高清和802.11ad,e-band,P2P等多种不同应用提供测试服务。面向5G时代,UL可以提供功能和性能要求、合规性测试和电信行业验收测试等。
截止到2022年初,UL凭借其可靠的5G新频带测试服务,已经在美国、英国、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提供了5G中低频带的测试,并在美国和韩国提供高频带mmWave频率的测试。随着5G技术的迭代和应用创新的加速,UL将逐渐开放更多的测试地点。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UL在中国于2015年就成立了东莞松山湖物联网实验室,这也是UL在中国的开放物联网实验室。通过本土化的检测认证服务,UL和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在5G时代也会更加紧密。
UL东莞松山湖物联网实验室长期与技术的快速创新和迭代保持一致,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5G NR测试实验室。凭借多年丰富的5G NR频段测试经验,结合其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全球分支机构,可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一站式检测认证及市场准入服务。具体来看,UL东莞松山湖物联网实验室在5G NR测试服务方面的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可全球化、本地化、权威性。
首先,中国5G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内先进的5G应用诞生了出海需求。针对于此,UL松山湖物联网检测实验室通过完善的仪器设备和齐备的认可资质与范围,可助力中国本土企业的5G NR产品进入美国以及全球市场。
另外www.cechina.cn,UL的无线产品的法规(Regulatory)测试实验室遍布全球,有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全球化的一站式测试认证服务。
其次,针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出海认证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成本甚至语言困难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UL松山湖物联网检测实验室提供完善的本地测试能力,且拥有数名本地RED NB和TCB审核官,可为中国客户提供零时差和无语言障碍的专业服务。如此以来,即便“足不出国”也能在本土实现多国范围的认证,不仅方便且还能助力降低企业认证的成本。
最后,企业出海过程中最担心、也是最重视的问题就是认证的权威性,如果认证无效,则意味着此前所做的一切将会化为乌有,不仅需要重新来过,还要承担高额的损失。而UL英国、UL美国、UL日本均拥有FCC TCB,Canada FCB和RED NB的发证资质,并且UL日本同时还拥有日本电波法(JRL)和电信法(JTBL)的发证资质。从而保障了企业认证的可信度,助力其出海无忧。
截至目前www.cechina.cn,除东莞松山湖物联网实验室,UL还在中国设立了苏州绿色高科技测试运营中心、广州科学城实验室、广州检测科技实验室、消费品与零售服务上海实验室、消费品与零售服务深圳实验室、常州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和中山燃气具实验室等其他7个大型实验室,12个分支机构和众多-参与UL DAP (UL 测试数据认可计划)的第三方实验室和客户实验室。服务的中国客户已超过22000家,成为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的得力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