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为促进《指导意见》有效落实,中国电子报策划推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专栏,邀请全国各地工信部门主要领导、业内专家、骨干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做法、下一步对策和建议等发表真知灼见。敬请关注。本期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的署名文章。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
中央“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市委十次全会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部署,加快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产业数字化,加快产业升级提速换挡,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总体考虑
按照《指导意见》精神,对标建设新发展格局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的要求,立足上海产业结构特点,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按照由“点”及“链”及“圈”的推进路线,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上海经济数字化整体转型。
(一)立足经济数字化转型,激发转型红利。着力打造“上海制造”新范式,以“新四化”综合集成推动产业数字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转型。着力优化转型底座,完善工业物联、数联、智联体系,建设工业数字孪生,健全工业安全体系。着力构筑转型红利,聚焦工业场景,厚植转型土壤;聚焦CAX(CAE/CAD/CAM)等工业软件、工业数据及算法等领域,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技术创新策源;聚焦产融精准对接,放大金融倍增效应;聚焦产教融合,培养兼具专业能力和数字素养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
(二)立足数字化转型促“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着力提升“双链”数字化水平,以数据流激活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着力增强工业互联网的全网赋能水平,打造透明供应链,实现精准测链。着力增强数字化补链备链机制,推动实现大中小融通发展,上下游协同攻关。面向国际着力增强展链固链能力,依托自贸区新片区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将数据流通便利打造成为开放枢纽门户的关键制度优势。
(三)立足激发企业活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坚持市场主体功能,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好激发需求侧活力,继续深化国资国企工业互联网促数字化转型专项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集群式融合应用;更好提升供给侧能级,着力培育“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坚持久久为功打造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头部企业,建设标杆平台,打造融合应用品牌,推动特色园区融合赋能。
路径选择
结合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两网贯通”、服务业制造业“两业融合”、工业场景开放和工业数字底座等内容,形成以下举措。
(一)打造制造业新模式。促进“新四化”,筑牢两化融合基础。聚焦智能化制造,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100+”智能工厂建设,打造20家行业特色鲜明的“标杆智能工厂”样板。聚焦个性化定制,促进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两网贯通”和“要素链接”,围绕食品、纺织、家电、汽车等领域打造C2M产品配置与设计平台;面向电子信息等领域探索建立M2C渗透新模式。聚焦网络化协同,推进设计-生产-服务全链数字孪生改造,建设虚拟样机系统,打通集团内部、产业链和生态圈数据“断头路”,建设“零库存”样板,规模以上企业设备、组织、服务在线的占比超过90%,关键工艺环节应连尽连。聚焦服务化延伸,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业融合”,推动制造向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面向港口、能源等高端装备实施“制造+运维”,结合现代物流推进“制造+金融”,提升钢铁、石化、机械等领域的“制造+信息服务”水平。聚焦两化融合筑基,促进两化融合2.0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基础。
(二)构筑高水平产业链供应链。改进“双链”运行水平,面向“两个循环”,实现测得准、补得上、能延展。精准测链,立足全网在线、建设“双链”知识图谱,精准感知运行态势,建立健全预警体系,形成快速修复机制。动态补链,改进数字化补链机制,更好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协作优势,推动“联合补链”“众创补链”“孵化补链”和“柔性备链”,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国际展链,改进数据要素流通机制,对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建设国际数据港,推进生产制造、航运物流、跨境商贸、金融服务等领域率先示范,打造数据驱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模式。
(三)优化创新融合生态。推进场景、技术、资本、人才“四轮驱动”的要素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聚焦场景拉动,有效激发需求侧活力,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汽车、钢铁化工、建筑能源、都市产业等领域建设“1000+”标志性场景,促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新。聚焦技术创新策源,全面提升供给侧能级,创新“揭榜挂帅”方式,完善技术推进路线图,重点在工业操作系统、CAE/CAD/CAM等工业软件以及工业智能硬件、机器人等新型智能产品方面取得突破。聚焦产融对接,创新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质量保险等金融产品,推动创新型头部企业与科创板对接便利。聚焦人才基础,推动产教融合,优化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打造“工赋学院”品牌,支持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聚焦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综合测试床,建立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中试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组建面向制造业的高水平开源社区联盟。
(四)夯实融合数字底座。提升连接、数据、安全三大体系能级。完善工业连接体系,推进工业级网络体系优化,部署信息物理系统(CPS),打响“5G+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品牌,建立健全工业标识解析服务体系。健全工业数据体系,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打造数据-知识-算法的能力体系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以计算密集型为导向布局工业算力中心。构筑工业安全体系,推进多方计算安全和联邦学习等新技术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形成工业企业分级管理的安全监管体系。
(五)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引育头部企业,打造标杆载体。推动供需两侧改革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深化国资国企工业互联网促数字化转型专项工程,支持外企设立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和云服务中心,牵引培育“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标杆载体,引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和各具特色的园区载体。打造先进制造融合应用集群,因业施策,以数字化转型锻造“知识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的集群样板。
远景预期
到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梯队,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达到80%,助力提升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集群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贡献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达到90%,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贡献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推动产业更高效率资源配置、更高标准创新策源、更高质量产业引领和更高水平开放合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处于合理区间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