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韩国彩电工业模式能否复制?

来源:天新网2006.03.16阅读 1589

   20年前,我国彩电工业不掌握彩色显像管(CRT)技术。20年后www.cechina.cn,当显示技术从彩色显像管显示升级到平板显示时,国内企业也不掌握平板显示器件技术。历史总是如此惊人地相似。
 
  20年前,国家实施了“彩电国产化”重大工程,等于复制了日本当时的17英寸、21英寸的彩电工业体系,全盘引进并将其国产化,由此而奠定了我国彩电工业的根基。随着持续的技术引进,如咸阳彩虹引进东芝的25寸彩管技术,以及国内一些有战略远见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如安阳彩玻自主开发并掌握大屏幕玻屏技术,从而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国内彩电工业在1990年代中期具备了掌握市场领导权的技术基础与产业基础。

  长虹在1996年的降价行为是彩电国产化成功的标志,这意味着中国彩电工业在CRT彩电生产技术、产品设计上已经成熟。随后,外资品牌占领中国市场的格局被彻底扭转,取而代之的是长虹、康佳、海信,以及稍后的TCL与创维,国内品牌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

  但尽管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实施的彩电国产化工程获得了巨大成功,最好的彩管仍然是日本、韩国的天下。此外在彩电专用芯片上,中国仍需进口。

  进入新世

纪,平板显示技术出现并加速替代彩管技术。然而国内彩电工业并没有像韩国那样,在引进彩电技术并国产化后实现了从彩管到平板的技术跨越。2005年末日韩企业在国内市场领导降价行为,标志着中国彩电工业已经失去了市场领导权。其原因有三:一是渠道因素,国美、苏宁这样的渠道商既为本土企业、也为外资企业顺利进入市场提供了共用平台,国内企业的渠道优势地位逐渐消失;二是成本,外资企业充分利用本土人力资源,令本土企业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不断被削弱;三是技术优势,本土企业根本不掌握平板显示技术。尽管原因有三,但缺乏平板显示技术才是“致命”的。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发现又回到了20年前。

  韩国彩电工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路子。其中的关键是韩国政府坚强的战略决心与一批有远见的企业。韩国彩电工业的技术引进集中在1970年代早期,也是从组装开始进入彩电工业。韩国掌握彩管技术来源于三星和美国康宁的合资,然而三星认识到,合资并不能自动地让自己掌握彩管技术能力。三星依托合资公司,组织自身研发力量大量学习技术,从而逐渐掌握从设计到制造的彩管技术能力,自主开发出短颈大偏角显像管。

  在芯片技术能力方面,三星走了一条技术跨越的道路。早期的三星仅仅从事一些辅助性的芯片封装业务,根本不具备设计与制造能力,但三星公司通过大量引进美籍与日籍韩裔留学归国人员或在美日工作的工程师,以吸收外部知识。更重要的是,三星在韩国本土与美国硅谷同时设立独立的研究团队,韩国本土团队聘用本国员工,美国团队聘用硅谷员工,并让本土团队与美国团队互相竞争、定期交流。不到两年,两个团队同时获得成功。这种通过内部竞争提高技术学习的强度、通过团队交流提高对外部知识学习的速度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让三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芯片技术能力,并成为国际芯片工业的领导厂商。

  在平板显示器件方面,三星公司紧紧跟随全球的产业技术发展,积极搜索日本、美国和欧洲的研发情报,同样通过引进外部人才吸收外部知识,自主的技术努力最终令三星也获得平板显示的技术能力。值得重视的是,三星除了引进人才,还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美国,对一些有产品设计能力但资金困难的高科技企业采取收购、合资等手段,将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转移到韩国本土,这大大加速了韩国本土的创新能力发展速度。

  韩国之所以能够从合资陷阱中跳出来,成功发展技术能力,原因有三:第一就是在合资的同时强化自身内部的技术学习,将合资只作为自身技术学习的一种手段。第二,大力引进外部人才来吸收外部知识,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放眼世界,引进外部人才比引进外部技术成果更有利于本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政府给予大量的补贴与产业保护。

  尽管韩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其成本也是巨大的。由于研发充满不确定性,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业,单纯依靠三星、LG等自身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支付如此高额的高风险投资。韩国政府在很多时候通过行政手段迫使银行向这些企业贷款,而研发过程中的失败所形成的成本,最终都转化为韩国银行系统内部的坏账,这也是韩国金融危机的根源。

  庆幸的是,由于韩国的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韩国经济能够很快走出危机,并获得新的经济增长。

  尽管韩国的这种模式在彩电工业、汽车工业、芯片工业、核能工业等领域实现了成功,但这种模式同样也出现了失败,比如计算机工业、数控机床工业。这就说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韩国模式的成功,并不能完全直接地照搬到其他国家。

  中国彩电工业通过国产化获得成功,但在“摧毁式创新”出现后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国产化所取得的成功转瞬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