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器人要与人一起有效、安全地工作,它们需要知道它们为什么需要做某项工作。简单来说,这意味着机器需要了解人类的动机,而不仅仅是在没有情境信息的情况下盲目地执行任务。根据位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国家核机器人技术中心的一篇文章,这可能预示着机器人技术领域将发生深刻而必要的变革。
文章的第一作者伯明翰大学的Valerio Ortenzi博士认为,随着经济领域对自动化的接受度、连接性和数字化以及人类机器人交互水平的急剧提高,对于机器人的思维转变是必要的。

这篇文章探讨了机器人使用对象的问题。 “抓取”是在自然界中人类很早之前就已经可以完成的动作,但它却代表了目前机器人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大多数基于工厂的机器都是“哑巴”,它们会在适当时机“机械”地拾取出现在预定位置的熟悉物体。要使一台机器拾取随机呈现的陌生物体,需要多种复杂技术的无缝交互。其中包括先进的视觉系统和人工智能,使得机器可以看到目标并确定其属性。此外,可能还需要在抓取器中安装传感器,这样机器人就不会无意中压碎需要抓取的物体。
情境信息至关重要
即使所有这些都完成了,研究人员仍然强调了一个基本问题:对机器人来讲,传统上被认为“成功”的抓取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在现实世界可能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机器没有考虑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捡起一个物体。
这篇文章以工厂中的机器人抓取要交付给客户的物品为例进行说明。假设机器人成功执行了任务,包装很牢靠,对物品没有造成损坏。但不幸的是,机器人的抓取器遮盖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条形码www.cechina.cn,这意味着无法追踪此物品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导致企业也不知道该物品是否已被抓取。整个传送系统崩溃了,因为机器人不知道以错误的方式抓取盒子的后果。
Ortenzi博士及其合作者还提供了其它案例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其中涉及机器人与人并肩工作的情境分析。“想象一下,让一个机器人在车间里给你一把螺丝起子。根据目前的习惯,机器人拿起工具的最佳方法是通过手柄。不幸的是,这可能意味着一台强大的机器将可能致命的刀片高速扔给你。相反,机器人需要知道最终目标是什么:以便将螺丝刀安全地传递给人类同事” Ortenzi说。
对于人类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对机器来讲必须通过编程,这需要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在过去20年中,研究人员用来评估机器人操作的传统指标还不够用。从最实际的意义上讲,机器人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抓取。
过去,在对机器人进行编程时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可能不会考虑很多人为的假设,例如关于安全性的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如果想让机器人与人并肩工作,未来必须考虑更多。(作者:Suzanne G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