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安筱鹏一语道破:为什么数字化转型常常陷入误区与困境?

来源:物联网智库2019.10.28阅读 9513

  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曾经说,“智能始于征服恐惧”。
  作为一名从2012年开始,全身心投入与享受IoT这场马拉松的参与者,这句话总能激起我的共鸣。
  工业现场存在着不胜枚举的“不确定性”,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竞争格局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工业智能正是始于我们面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恐惧,以及征服这些不确定性的欲望。
  本周,我很荣幸受邀参与“解构工业物联网大未来”读书会与直播活动,与安筱鹏博士、杨瑞祥博士,以及工业物联网的践行者们,酣畅淋漓的一起深读《重构: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智联网·新思维》两本书中的精华。本次读书会共设立了352个直播会场,吸引了近20,000人次观看与讨论,并且通过Facebook与来自台湾的工业企业家们实现了互动。
  在读书会上,安筱鹏博士进行了题为《数字化之大变局,谁来定义这个时代?》的主题演讲,随后的圆桌对话,研华科技的董事长刘克振与我们并排坐着,回答了来自工业企业家们的互动提问。在这个不同观点密集涌入涌出的环境中,引发了我对很多问题的重新思考。
  用安博士的话讲:启发优于认同。
  他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对于数字化转型有着深入思考的智者,他总能提示我们在低头做事的同时抬头看路,带我们从思维逻辑的最底层直击问题核心。他为我们一语道破原有思维、逻辑和方案的盲点,让我们征服不确定性之路走得更有章法。
  下面我就与你分享安博士带给我的三点启发:
  ●怎么突破工业物联网的视觉盲区?
  ●怎么突破集成应用困境?
  ●如何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01 工业物联网: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
  巴菲特有句名言,“习惯的枷锁,开始的时候轻的难以察觉,到后来却重的无法摆脱。”

  我们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很多时候仍然陷在不停局部试点的死循环里,无法形成全局体系、生态价值和可复制性?
  这与我们过去看待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关。
  过去我们解决问题的角度,往往是点状和局部的。如果只关注技术,只看到了一个层次,缺乏战略引领和业务规划,就容易陷入各种误区。
  总是拿着旧地图,无法驶入新道路。
  跳出这种思维定式,还要从智能的本质说起。
  工业智能始于克服各种不确定性,引起不确定性的原因很多:制造流程本身正在越来越复杂、用户定制化的需求让生产越来越灵活、各项成本的提升使得增加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度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以波音为例,它在研制787飞机时,使用了8000多种软件,除了不到1000种外购的商业软件外,有7000多种是自己的私有软件,波音关于飞机的设计、技术和知识经验等都凝结在这7000多种软件中,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系统带来破坏性影响。
  工业智能是解决这些不确定性的基础。
  一家工业企业、一条产线到底是否智能,不在于它有多少智能设备、有没有使用人工智能、有没有采用大数据分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企业、一条产线能否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实时响应。
  各种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对于一家工业企业有什么价值?单个技术本身不一定能创造价值;把这些技术堆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创造价值。用上各种技术,也不一定能实现数字化转型。
  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而不是技术本身。
  工业场景的个性化很强,对别人有用的技术,对你不一定有用。关键要看这些技术是不是促进各种数据的自动流动,把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发送给正确的人、帮助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数字化转型包含多个层次、维度和逻辑,得从全局、整体的视角出发。如果我们做工业物联网项目,仍旧只从已有的技术和数据出发,很可能会陷入业务价值有限等误区。

  与从局部到全局的视角相呼应,工业物联网正在推进从单机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转变。
  迈克尔·波特在过去的几年,围绕工业物联网、万物互联发表了3篇重要的文章。他所传递的关键信息是,无论硬件、软件、平台,都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不断解耦与重构的时代。
  迈克尔·波特将智能互联产品分解为4个功能模块:
  ●动力部件
  ●执行部件
  ●智能部件
  ●互联部件
  它们协同作用,实现智能产品的可监测、可控制、可优化。
  为了征服各种不确定性,智能互联产品的演进将形成软、硬件的分离解耦,打破过去的一体化硬件设施,实现“硬件资源的通用化”和“服务任务的可编程”。

  “硬件资源的通用化”和“服务任务的可编程”的涵义是:
  ●硬件提高资产通用性:遵循规模经济,可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降低生产成本。
  ●软件丰富产品个性化:遵循范围经济,企业从提供同质产品向提供多样化产品转变,满足多样化需求。
  通过这种解耦与重构,工业物联网将从单机智能步入系统智能阶段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尺度范围内,通过系统化的全局视角,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数字化转型的误区,首先来自于眼界的限制。只有将视野从设备级扩展到系统级、从单机智能延伸到系统智能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才能突破视觉盲区。
  02 今天的问题源自昨天的解决方案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当突破了数字化转型的视觉盲区之后,你会发现今天的问题源自昨天的解决方案。如果仍旧用今天的方法破解明天的问题,则又将陷入另一个死循环。
  破题的关键在于,不能继续用今天的逻辑,思考明天的场景和应用。

  我们先看昨天的解决方案,在今天带给我们什么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集成应用困境。这在我之前的文章《深度解读工业互联网江湖里自成一派的“侠者”》中,曾有所提及。
  简单的说,集成应用困境是因为过去长达数十年,IT与OT的发展是一个碎片化的供给史,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先解决局部问题,把一个点的问题拓展为一条线的问题。这就造成当我们从单项应用迁移到集成应用的时候,需要跨越很多的困难与挑战,一不留神就会落入集成应用困境。

  今天我们面对集成应用困境是必然的,这是过去的成功方案导致的一个结果。
  因此当我们立足今天思考未来时,突破视觉盲区是前提,认知必须从一小点、一条线的视角,升维到一截面、一整体的视角。
  但这还不够。过去我们讨论数字化转型,很多时候路线图好像已经确定,先是自动化、数字化、然后网络化、智能化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一步一步按照顺序向前走。
  但事实上,实践观察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真实的步骤是跳跃的,有可能不用经过每个阶段,就能直接形成数字化转型的闭环。
  我们面对的是一套新的架构,无论是IT和OT都在重构基础设施。过去我们行驶在二级公路、一级公路,工业自动化改造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推进。而现在我们换了一条新的跑道,直接行驶到高速公路,从发展路径上也会有本质变化。
  另一方面,在规划路线图的同时,工业企业还应当找准生态位。当下,工业企业之间的协同越来越密切,每个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链条状结构正在转型为生态价值网。在生态系统中找准定位,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
  总之,今天的逻辑在明天不再适用。
  数字化转型,环境、场景、应用都变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方法也要跟随变化。
  从发展路径上来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不是顺序关系;从产业关系上来看,需要建立生态思维,卡准生态位,承担生态中的角色与职责。
  03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在重构了我们的视野和逻辑之后,与之相应,系统的架构体系也正在解构和重建。
  过去我们给客户提供硬件、软件解决方案,而今天我们不仅需要给客户提供硬件、软件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与客户一起,为客户的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整个架构体系正在不断迁移,原有体系正在不断解耦,在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的基础上形成微服务资源池,面向角色、场景、应用www.cechina.cn,快速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生态与平台相伴相生。算法市场的崛起,是工业物联网生态的核心。只有当第三方开发者到达一定数量,形成工业APP应用与工业用户之间相互促进、双向迭代的正向反馈,才意味着工业物联网生态的成熟。

  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工业APP、微服务组件…这些新概念指引我们驶入新道路、发现新大陆。在这个体系架构大迁移的时代,不仅思维、逻辑和方法正在重构,就连概念体系也要重构。而这些重构只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一个有效管理的企业应该是平淡无奇的。”
  真正管理得好的企业,外部看是风平浪静的,每人各司其职。相反,那些成天看起来如火如荼、热闹非凡的企业,往往缺乏执行力,随意性强。
  优秀的企业,知道持续改善、循序渐进的道理。
  数字化转型的起点是突破原有视野,建立新认知。
  认知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愿意拥抱变化,而是以多快的速度、以何种方式拥抱变化?是不是有长期思维?是不是有推动文化变革的决心?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边缘革命。重点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比竞争对手多做了什么?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的客户真正感受到了什么?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构筑了什么样的新型能力?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否启动数字化转型,无论以多大力度、速度推动数字化变革,都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
  很多时候,不转型的风险是确定的,转型的收益是不确定的。
  很多时候,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不是因为收益可以预期,而是不转型的成本难以忍受。
  很多时候,转型的发动机不是企业自己,而是竞争对手。
  今天,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数字转型不是因为喜欢变化,而是不得不变化。
  在我的【物女心经】专栏中,一个经常性的话题是物联网不仅是一种新技术,更是一种新思维,一种我们思考生产、运营、销售的新方式。这不仅需要企业的一把手刷新认知,还需要公司内部所有人的持续学习和态度转变,之后我们才能认识到工业物联网的全部潜力,从而彻底改变我们的做事方式和管理策略。
  “不排斥、不盲从,主动拥抱数字化新大陆。”
  这是安博士的结束语。
  本文小结:
  1. 工业物联网将单机智能带入到系统智能阶段,让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尺度范围内,通过系统化的全局视角,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2. 今天的逻辑在明天不再适用。数字化转型,环境、场景、应用都变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方法也要跟随变化。从发展路径上来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不是顺序关系。从产业关系上来看,需要建立生态思维,卡准生态位,承担生态中的角色与职责。
  3. 在这个体系架构大迁移的时代,不仅思维、逻辑和方法正在重构,就连概念体系也要重构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而这些重构只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