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市场分析

祖国70年,云计算10年,从弱到强是刻在我们民族血液里的深刻烙印!

www.cechina.cn2019.10.08阅读 1234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计算机资源能不能像水、电等公共服务一样来被使用呢?
  这就是云计算的终极目标——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让人们像使用水、电、气那样通过网络使用计算机资源。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网络计算。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就可以按需通过网络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对于一名用户www.cechina.cn,提供者提供的服务所代表的网络元素都是看不见的,仿佛被云掩盖。
  云计算被视为科技界的下一次革命,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几十年来,云计算迭代演进,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那么,云计算又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而来呢?

  世界云计算发展史
  虚拟化是今天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基石。1959年6月,Christopher Strachey在一篇名为“大型高速计算机中的时间共享”的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出虚拟化的基本概念。
  1963年,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供了约200万美元的津贴,启动了著名的MAC项目,要求麻省理工开发“多人可同时使用的电脑系统”技术。当时麻省理工所构想的计划名为“计算机公共事业”,即让计算成为像电力一样供应。这个项目产生了“云”和“虚拟化”技术的雏形。
  1969年,在冷战思维的背景下,美国国防部委托开发的ARPANET诞生了,成功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这就是今天互联网的雏形。
  随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虚拟计算机逐渐流行,从而推动了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发展。
  1988年,微软推出SQL Server,一度被认为是对甲骨文的挑战。更可怕的是,借助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流行,SQL Server逐步开始抢占高端市场。
  面对此情此景,1995年,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宣布个人电脑已死,取而代之的将是互联网电脑,并成立了一家名为Network Computer Inc.的子公司。
  所谓“互联网电脑”,即没有硬盘、所有数据和程序存储在远端服务器的数据库中,是云计算的另一个雏形。可惜,受限于时代,“互联网电脑”经过两年试验即宣告失败。
  此后,云计算进入潜伏期,直到2006年,随着Google、亚马逊和IBM先后提出了云端应用,才使得云计算概念重回人们视野。
  提到图书馆,我们可能会立刻想到大面积的书架、纷繁多样的图书,内部信息非常复杂,作为网络书店起家的亚马逊也一样摆脱不了这种烦恼。为了处理庞大的商品和用户资料,亚马逊建立了庞大的数据中心。

  但是,网络销售有旺季和淡季,这就白白浪费了数据中心资源,为此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亚马逊就想到了将多余的空间出租出去,这便是其2006年推出的 EC2 (Elastic Compute Cloud)云服务 。
  另一方面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作为电商,亚马逊还为小商家们提供网站代管、线上商店管理等服务,因此建立了更多数据中心。
  从此,云计算的发展迈入快车道,各巨头企业纷纷登场亮相。

  2007年,IBM推出Blue Cloud服务,是IBM最早推出、也是最成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2008年,微软在 PDC2008 上宣布 Windows Azure 的技术社区预览版,正式开始微软众多技术与服务托管化和线上化的尝试。
  同样的2008年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Google推出Google App Engine 预览版本,通过专有 Web 框架允许开发者开发 Web 应用并部署在 Google 的基础设施之上,这是一种更偏向 PaaS 层面的云计算进入方式。
  当云计算玩家们纷纷入场并确认大举投入的战略后,行业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精彩的探索时代。
  在IaaS层面,彼时的云计算围绕虚拟机为核心大力发展。此时的厂商们不约而同地形成了通用型、计算型、内存型等多个虚拟机系列,通过将不同 CPU/ 内存比例搭配的机型摆上货架,给予不同应用程序负载以更多选择。
  在存储类服务中,巨头不但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更加细化,还通过引入冷、热乃至存档的各级分层,进一步凸显成本优势。例如,AWS 的 EFS、Azure 的 Azure Files等,进一步把计算存储分离架构发挥到极致,大大方便了某些场景下的架构与实现。
  随着云计算行业的开创者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对市场反馈和客户需求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与洞察,业务模式与商业运营也驾轻就熟起来——云计算行业终于进入高速发展时代。
  首先,云计算在IaaS 方面的继续进步体现在服务的特异性和多样性上,进一步满足了各场景的细分需求,减少了许多客户的上云阻碍。
  其次,在存储服务方面,云计算的步伐也在加快,除立足于核心对象存储服务的增强外,开始以一体化方式进攻部分垂直市场,挤占传统厂商的市场空间。
  另外,在PaaS 方面,云计算开始更多提供标准的可复用中间件,并与其他 IaaS/PaaS 设施进行组合与联动。典型的例子包括 API网关、负载均衡器、消息队列等。
  基于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从2019年起似乎也迎来着其新一轮的繁荣热潮。
  Gartner 的分析报告显示,2019 年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超越 2 千亿美元,并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速。而国内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市场渗透率还不高,将拥有更高的增速。
  中国云计算发展历程
  尽管云计算发展较早,但国内互联网产业起步相对迟缓,2008年才迎来发展的高峰。
  虽然起步晚,但我国的互联网一开始便呈现恐怖的规模化效应。2008年,随着网购的蓬勃发展,阿里身陷数据处理囹圄,也看到了云计算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2009年7月,中国首个企业云计算平台诞生(中化企业云计算平台)。但此时的国内,仍少有人看好云计算。

  2010年3月,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国内互联网企业执牛耳者——BAT的当家人就共同讨论过云计算,很遗憾,彼时,李彦宏认为云计算只是新瓶装旧酒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更多是概念炒作。

  马化腾则认为云计算还太过遥远,得到阿凡达那个时候才能实现。尽管时至此时,三位大佬仍只有马云带领下的阿里坚定看好云计算。
  同样是2010年,经过两年多发展的阿里云飞天系统终于在版本更新之后,达到了异常稳定的变现。
  阿里云的成功也引起着国内其他具有“野心”企业的关注,也是2010年,华为正式公布云计算战略。但是,华为的进军颇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在2010~2017年的这段时间内,华为云的市场存在感很低,几乎从未在主流公有云调研报告中进入过前五。
  此外,2013年9月,腾讯云宣布正式面向全社会开放。尽管马化腾当年嘴上说不看好云计算,但私底下却在2010年时就立项研究云计算。
  另外,随着小米业务的蓬勃发展,2014年11月,雷军决定All in金山云,并承诺在未来3~5年间向云业务投入10亿美元。
  除巨头外,其他初创云厂商也纷纷开始诞生。2012年起, UCloud、七牛云、青云等相继创立,分别以极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和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中国云计算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使得国内云计算市场更加精彩纷呈。
  不只是国内企业群台竞技,微软Azure也于2014年在中国正式商用,标志着外资厂商开始参与国内市场竞争。
  尽管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较短,可精彩之甚、变化之快尤其引人侧目。
  2017年,此前动态较少、错失良机的华为云,也终于正式发力。3月,华为云业务部门Cloud BU真正成立;8月底,华为云升为一级部门,与消费者事业部、运营商事业部和企业事业部并列作为第四大业务部门,同时增加了2000人进入Cloud BU;9月,华为云声称全球只需五朵云,要用三年干掉阿里云。
  也是2017年,All in AI的百度表示,百度云正凭借ABC技术的解决方案,投入到营销、金融、媒体、工业、交通、物流等各个行业中,百度的目标也许是让云业务成为公司未来的现金牛。
  云计算经过短暂且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企业瞄准的目标,也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各企业纷纷埋头,旨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2018年,4月,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昆表示,对华为未来保持乐观。未来十年,华为将以每年超过100亿美元的规模持续加大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
  同年6月,UCloud对外宣布获得中国移动投资公司(中移资本)E轮投资。此时的UCloud,已经能与拥有60亿资金的阿里云以及拥有两千人的Cloud BU事业部的华为云分庭抗礼了。
  另外,2018年9月底,腾讯更改企业架构,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提升对云的重视程度。

  但阿里云仍然是绝对领跑者。2019年1月30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报。2018自然年阿里云营收规模达到213.6亿元,4年间增长了约20倍,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
  结语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一定不会一帆风顺,能够成为全球领先的中国技术一定也经历过或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七十年转瞬,我们的祖国从一穷二白发展至目前这般雄伟壮阔,每每对比,无不令人热泪盈眶。同样的,在几十年的云计算发展史中,虽然我们也长期缺席,但十余年的发展也已位于第一梯队。
  尽管在绝大多数技术的发展中,我们都是以后来者的身份努力追赶,但最终,我们终于在多赛道成功后来居上。寇可往,吾亦可往;寇不可往,吾亦往矣。
  如今的成就只是起点,我们的征程仍无限广阔。一切都将如歼20总设计师杨伟所说的那样:“由我们来引领技术的发展,最终的技术标准也要由我们中国来制定。”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