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人工智能的相关话题非常火爆,从学术界到工业界,几乎人人必谈人工智能。面对人工智能热潮,有人欢呼,也有人忧虑。每当新兴事物来临,总会有各种声音、各种心态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这很正常,蒸汽时代如此,电气时代也是如此,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是近期的热点词,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产业界关注等领域都非常关注。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是重要的使用技术。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到能够替代人脑思考的地步还很遥远,但已成功取代了不少工作岗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麦肯锡的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有多达1.4亿全职知识工作者或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到2020年,全球将会有7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美国斯坦福大学统计,美国将有47%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在中国,这个比例有可能达到60%以上!
大量工作被机器取代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人们丧失劳动的权力,造成失业潮、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就业竞争更激烈,可以说是未来很多人面临的威胁!
从当前的情况看,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大致具有这几个特点:一是极度标准化,二是个体成本不高,三是大量依靠体力而非脑力,四是专业技能很低且无需提升。从这几个特点来看,流水线工人、洗碗工、洗车工、传菜员、搬运工、人工客服、司机、翻译员、新闻编辑等等岗位最有可能被取代。
“机器换人”并非新话题,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力就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但是,我们应该认清的是“机器换人”替换的是落后的产能,取代的是低效率的劳动力岗位,提升的是生产效率,只有通过智能化转型,人们才能从传统的工作岗位中解脱出来,才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从事更为高级的工作。
人工智能已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从繁重的重复性、机械性的初级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例如京东机器人搬运。然而,与人类“抢”饭碗的机器人,并不会就此停步。现在,连普遍认为很难被机器所替代的会计、记者等岗位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机器人也毫不客气地“挤”了进来,而且记账、写稿反倒更精准、更快捷。
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导入期,对我国就业影响有限。机器人技术刚进入拓展期,目前机器人应用已经从最初用来完成枯燥的、危险性等不适宜人类完成的任务拓展到了制造业、服务业、医疗保健、国防以及空间探索等各个领域,对就业的冲击已经初步显现。
人永远是智能系统中的总开关,机器无法控制人类。在体能、记忆、搜索、计算、储存、数字化识别等方面,机器真的超越人类太多太多;但在情感、创造、创意等方面却差人类许多。机器有机器的优势,人类也有人类的优势,最重要的是,机器要长出自我意识的情况几乎不可能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没有自我意识存在,机器依旧只能是智能的机器。
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人们更多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中获得收益;如何最低成本地将人工智能进行商用,而非实验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