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是中国崛起的动力,也是中国产业的优势,应该紧跟“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全球产业的大格局,去发现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各种商机。而具备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更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以中国市场为基础,积极探索产业链全球布局。
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传统的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关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的讨论,无不彰显着制造业的重要价值。虽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变,大家纷纷把服务业占比增加乃至超过制造业作为体现一个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先进性、高端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其实都要依托在制造业之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制造业才是那张“皮”,服务业是那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今天,受到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全球竞争等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增速不断下降,遭遇到不少瓶颈。
从投入来看,2012年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6年1-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至9.59%,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到4.60%、低于2015年的8.06%。
从产出来看,2016年1-5月国内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低于2015年的7%,增速仍处于低位运行。
在此情况下,如何寻找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各项振兴制造的政策措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而在市场主体方面,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也都在努力探寻新常态下的制造业突围之道,谋求未来的发展布局。而考察这些布局动作,可以发现,全球化、资本化、创新化、品牌化都成为其中重要的布局内容和突破方向,也可以把它们称之为“新四化”。我们可以从四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入手,具体观察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如何在这四个方面实施突破的。
全球化:“一带一路”大未来
第一个故事:复星医药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
近年来,复星集团(下称复星)海外并购动作频频,被称为“海淘达人”。但复星不仅只会“买买买”,而是非常注重产业运营,在国内和国外产业运营主体之间搭建桥梁、实施整合,实现全球化布局。以复星旗下医药板块平台“复星医药”为例:为进一步推动医药板块发展www.cechina.cn,实现医药业务的全球化布局,2016年7月,复星医药发布了一则对外投资公告,表示拟通过控股子公司出资不超过12.61亿美元收购Gland Pharma约86.08%的股权。Gland Pharma成立于 1978 年,总部位于印度海德拉巴,主要从事注射剂药品的生产制造业务,是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并获得全球各大法规市场的GMP认证,Gland Pharma目前主要通过共同开发、引进许可,为全球各大型制药公司提供注射剂仿制药品的生产制造服务等。
复星收购该家企业,可以达到三重目的:第一,Gland Pharma生产的一些药物,能通过复星医药在中国拥有强大的市场能力,引进到国内市场,形成“海外→中国”布局协同。第二,通过Gland Pharma,又能把复星医药现有的药品作为成品药更好地销售到印度、欧美市场,形成“中国→海外”协同。第四,复星医药也可以通过Gland Pharma的平台,将自身的注射剂原料药在印度完成最终制剂的制造、生产,再销往全球市场,形成“中国→海外→海外第三国”协同。
复星的这则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种中国制造业海外布局、全球整合的新图景,也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指出了一条重要的路径。通过这一海外扩张,复星将其医药制造市场迅速拓展到欧美、印度等市场,同时还能把在全球获取的优秀生产资源,整合进其现有的医药制造环节中,实现协同效益。
用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话说就是:“我认为做医药要抓住三个国家,第一是美国,美国的研发能力是最强大的,复星就在美国硅谷设立两个实验室,一个做化学药,一个做生物药;第二是中国,中国是除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第三是印度,它是全球生产和研发成本最低的国家。把这三个国家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布局,就能在全球化过程中赢得先机。”
“中国全球化”和“全球中国化”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包括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的讨论也非常多。目前来看,这一发展趋势正进一步走向深化:从以前单纯的“走出去”——搞加工出口贸易(可称之为中国制造业全球化1.0版),到“引进来”——引入国外优质产品和品牌拓展中国市场(包括复星提出的“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可称为全球化2.0版),目前已发展到最新阶段——“产业链全球优化布局”(全球化3.0版)。
未来,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突破方向,就是这个全球化发展的3.0版。过去简单的走出去、引进来可能都不足够,更要立足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个基础,放眼全球,寻找研发、设计、加工、销售、品牌、资质等制造业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争取通过技术合作、市场合作、海外并购等手段,将各环节的优秀资源汇聚、整合在一个产业平台上,从而实现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能力三方面的迅速提升,并在全球制造舞台上牢牢占据主动地位。
前不久,“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举行,未来,“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国自己的全球化倡议,并不断深入推进和落地实施。中国制造业是中国崛起的动力,也是中国产业的优势,应该紧跟这一国家倡议,融入全球产业的大格局,去发现沿线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各种商机。而具备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更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以中国市场为基础,积极探索产业链全球布局。
创新化:寻找下一片草原
第二个故事:美的的“神奇冰箱”
家电业是典型的红海产业。近年来,家电业品类严重过剩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工厂开工不足,渠道效益下滑,行业竞争加剧……无不困扰着各家企业,大家集体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以往的大规模制造、大规模压货和大规模销售模式给企业带来严峻考验。而美的则积极推动创新,将“产品领先”置于其三大战略主轴之首,成为集团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11年就开始布局产品创新,尤其是智能家居方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2015年,美的智能单品出货量为500万台,2016年有望突破3000万台。”美的冰箱事业部总经理王建国介绍。
以其智能冰箱为例:一台智能冰箱究竟可以惊艳到什么程度?美的冰箱智能产品经营负责人戴江给出了描述:在强悍的图像识别功能下,用户不必打开冰箱就能知道里面每个食品的摆放位置、种类、数量,新鲜程度乃至产地,并能根据现有食品搭配出附有教程的菜谱。当消费频次较高的食品数量少于日均储藏量,或者缺少菜谱上的某种食材,冰箱会提示主人该进货了。如果主人懒得出门或没时间购物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可以通过一键购买功能下单,静候食品被送上门。对繁忙的上班族而言,仅仅通过手机端就可以远程实现购物,控制解冻进度,甚至可以知道家里的老人是否按时服药,时间和空间上的痛点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冰箱的大屏已经不仅仅是镜面了,而是变身为聚合了多媒体功能的大触摸屏,在烹饪间隙,用户可以像使用手机那样在大屏上追剧、听音乐、听书、拍美颜照,并能上传到社交网络。
以冰箱为载体,搭建服务、娱乐、营养和智能等延展功能,美的把这种模式称为智能饮食生态,描绘出一幅颇具想象力的创新图景,同时又脚踏实地,立足自己原有优势,扎实打磨产品。为了实现这些功能,美的冰箱从技术、内容到营养数据建设投入大力气撬动资源,在它的合作方阵中,ArcSoft、科大讯飞、京东、中粮、优酷土豆、喜马拉雅、华大基因、中国营养研究所等相关领域的佼佼者均在列。“智能是我们弯道超车的好机会,现在已经带动了硬件领域的收入。”王建国说。
对于制造业来说,创新是个老话题,“双创”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不创新必死,创新还有可能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很多人关注的创新可能还是一个“技术创新”的概念,其实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还是“应用创新”,就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跨界整合现有支持力量,共同实现产品的突破。硅谷著名投资人霍夫曼就指出,创新的第一要义并非技术创新,并极力主张:开发技术的时机与方向一定要迎合市场,先找到了市场痛点,再寻找针对痛点的技术,获得成功的几率将更大。按照这种思路去做,我们会发现,很多技术都是现成的,但却是默默闲置在别人手里,不知道怎么应用。这里,就引出了一些重要的话题,如何实现现有技术的转化,如何破解中国技术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如何让技术发明更好地为制造业服务?应用创新,可能才是中国制造业最亟须补的一堂课。
技术创新当然很重要,它是基础,是源头,但应用才是那个给“技术创新”赋予市场生命的关键。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如何寻求创新突破,很大程度上要加大对“应用创新”的重视程度,而各国企业史的发展似乎也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发明图形界面技术的是施乐,但从这项技术中赚到大钱的却是苹果;发明数码相机技术的是柯达,但数码相机的大鳄却是尼康和佳能,柯达自己反而死了。有时候,知道怎么“用”可能才是一门更大的学问。
创新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切从零开始、从头来过的创新更是极少胜算,而立足于已有技术基础和众多技术支持力量的创新,就更容易成功,也更具有可操作性。美的做智能冰箱,也绝不会闷在自己的工厂里闭门造“箱”,而是要把ArcSoft、科大讯飞、京东、中粮、优酷土豆、喜马拉雅、华大基因、中国营养研究所等的技术和知识都充分地调动和利用起来,组成联合舰队,共同攻关,才能成功冲破创新的障碍,最终抵达一片全新的草原。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需要创新,而高度重视应用、设法突破应用,可能是中国制造业打开创新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
资本化:快速成长催化剂
第三个故事:高瓴资本和蓝月亮的联姻
近年来,资本大鳄频频出手中国实业企业,尤其是不久前宝能收购格力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总体来看,产融结合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资本对产业快速成长所起到的催化和促进作用也有目共睹。其实,资本给产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钱,还包括产业发展理念与资源,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突破,还必须更多插上资本的翅膀,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资本与制造业共舞,比如下面的例子。
高瓴资本,创立于2005年,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2008年,其创立者张磊在研究中国消费品升级时,发现很多基础消费品品类都被跨国公司占领,比如,宝洁、联合利华就占领了家用洗涤市场。当然,眼光精准的他,也看到这些跨国公司的漏洞——他们有历史包袱,无法抓住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同时也发现了国内洗衣液市场的空白,看到家用洗涤市场从洗衣粉到洗衣液的消费升级机会。于是,他找到了当时做洗手液的蓝月亮公司创始人罗秋平,鼓励他做洗衣液。资本与实业的联姻开始了。
据报道,张磊投资蓝月亮时,蓝月亮是盈利的。但张磊成功说服罗秋平不要赚短期的钱,要勇于进入新的品类,打败跨国公司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变成中国洗衣液的领跑者。资本的进入,首先带来的是一种理念的植入。对高瓴来说,帮助传统企业升级与转型,一直是其兴趣和核心能力所在。高瓴鼓励蓝月亮进行产品创新,加大市场投入,教育消费者改变洗衣方式,并牵线搭桥让蓝月亮高管接洽同样是高瓴投资的京东。通过与京东的研讨会,蓝月亮方面认识到,在线下市场,大体量包装很吸引消费者,但在线上则是劣势,于是重新设计自己的“补充包”,让它们容易装进京东的投递箱。蓝月亮通过和京东在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力,很快在线上也建立了强大的竞争力。资本的进入,带来了资源的合作。目前,蓝月亮在洗衣液、洗手液、洁厕液三大品类上的市场份额都稳居国内第一。
资本的进入,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不仅能获得业务发展的运营资金、提前获得回报,更在于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视野,使其能便利地获得其成长需要的一些关键资源。此外,优秀的资本介入,还能为企业的管理、文化、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多重推进效果。用今日资本徐新的话说,就是为企业带来三大法宝:“帮助企业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企业核心文化,将企业打造为行业第一品牌”。
中国制造业发展,期待更多这样优秀的资本力量,也需要以更为积极和开放的姿态,主动借势资本,实现快速成长。
品牌化:打造产业新龙头
第四个故事:广东服装产业的转型探索
广东是中国制造业的重地,也是这一轮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服装产业为例,佛山、中山等地是中国服装制造的主要地区,为国内外品牌代工的企业很多,但规模普遍偏小,大的企业通常也只有2亿元左右的年产值。随着市场需求疲软,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许多企业都发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只有少数企业还处于比较良性的经营状态,但也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OEM模式,而是走向了ODM,也即不仅要为品牌企业提供加工,还必须具备设计能力,提供设计样品,供品牌企业选型。只有型号被选中,才会有后续的生产委托加工,否则根本拿不到订单。而要拥有这样的设计能力,就必须养得起一批设计人员,培育自身的设计能力,这对于作坊式的代工企业来说是不可能承受的成本。
此外,由于珠三角的用工荒,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并提供一定补贴。但机器换人需要大笔技改费用,政府补贴只能起到一种补助作用,大头还是需要企业来提供,许多小企业根本就拿不出或者不愿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因此,最后能迅速推进技改,实现智能制造的,又是以大企业为主。
因此,服装制造业其实正在洗牌,未来行业的集中度会不断提高,产能有可能迅速向行业内大企业高度集中,并依托其规模和资本实力,快速实现生产技术的进步、经营效益的提升。最终,在服装制造行业内会诞生一批龙头型的企业,它们未来将拥有庞大的规模、发达的技术、高效的经营,成为这个领域内的品牌型企业,在市场上享有非常高的品牌声誉,成为专业制造领域的大鳄。而原来和它们同质化竞争的一些加工小作坊式的小企业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与这些大龙头企业配套的专业制造服务和二级外包企业(如设计师工作室、设备提供商、专业面料企业等),而这些外围企业又将以其独特的专业力,赢得在其用户企业心中的品牌声誉。至于最上游的服装品牌企业,就更要依赖打造品牌声誉来生存了。
因此,梳理整个服装行业的演进,我们不难发现,上游服装品牌企业要走品牌化路子,为其ODM整体委托加工的一级外包企业也必须走向集中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而为这些一级外包企业的二级外包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司,同样也面临着专业化、品牌化的要求。
未来,我们在广东服装产业里看到的这些现象,也可能会在浙江、江苏、山东发生,也可能在其他制造产品领域里出现。也只有通过这种品牌化的革命洗礼,中国制造业才能在目前的基础上,突破现状瓶颈,实现提质增效和经营上的飞跃。只有不断追求专业化的品牌,涌现出一批产业的新龙头,才能提升整个产业的素质,并形成带动力,推动为其服务和外包的企业发展,形成“一二三级联动”,大、中、小企业分工突击、共同发展的良性产业格局。
中国制造业体量巨大,静水流深,许多静悄悄的创新革命正在这个既充满问题与疑惑,又频发探索与突破的时刻上演着、进行着。但无论形势怎么复杂多变,全球化、资本化、创新化、品牌化发展的方向正赢得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与实践,一个制造企业拥抱“新四化”的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