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连续第三年,总理把“中国制造2025”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在今年明确提出“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对于海尔来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鼓舞。
如果说中国有一家公司最有可能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所建树的话,那无疑非海尔莫属。一直以来,海尔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家电之王”,是中国企业里“最持久”的劲旅。在刚结束的2017年上海家博会上,海尔的互联工厂成为展会中最大的亮点。这个基于海尔COSMO平台开发的互联工厂,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核心进行生产,从产品在消费者脑海中开始,到设计、生产、配送全过程都通过COSMO平台融会贯通,实现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生产。
COSMO作为行业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也让海尔有了与西门子、GE等智能制造企业比肩的资本,用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的话说就是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海尔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探索,指明了新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思路。”
说了半天,这个名字很洋气的COSMO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打个比方,它就是电脑里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平台,一个可以对接各种资源和应用的平台。在工业制造领域,智能制造平台属于金字塔尖的部分,跟电脑的操作系统相似,能入局的玩家扳着手指头也能数的过来。难怪海尔对于智能制造的战略目标有点吓人: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第三极,抢夺全球智能制造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三强争霸:德国“硬”,美国“软”,中国有什么?
如果说海尔要做智能制造的第三极,那其他两极是谁?毫无疑问就是德国和美国。随着世界正迎来一轮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美国的GE和德国的西门子作为发达国家智能制造的代表,已经开始探索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推出了Predix、MindSphere平台,来构建互联网生态体系。
基本上在智能制造领域,就是一个斗地主的局面。三家博弈,合纵连横将是未来的主旋律。德国人在这块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是世界工厂制造者。”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说。德国人的硬气是有理由的,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最强者,德国在智能制造时代的目标是向全球输出“工厂的标准”,将制造业生产模式推广到国际市场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从而继续保持德国工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西门子这样的公司统治了世界工业上百年,但德国人显然希望这样的统治继续下去。
这种大场面当然少不了美国人,奥巴马时代“制造业回归”就成为了新的主旋律。同德国的“硬”制造不同,美国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互联网和软件能力,在这方面,世界最好的公司大都在美国。硅谷和GE这样的巨无霸结合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可能是美国智能制造的方向。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更注重软件、网络、大数据等对工业领域服务方式的颠覆。
那中国有什么?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国虽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像海尔这样的国际一流制造企业,也有很多低水平的制造业企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很难想象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任何一个智能制造的体系,离开了中国的参与会是一个什么局面。德国人对此表现的非常务实,例如西门子工业业务领域首席执行官鲁思沃就说:“从竞争角度看,我们从不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高铁的故事或许会在智能制造领域重演,没有中国铁路系统升级换代的巨大需求,高铁技术的成熟和推进一定会比现在缓慢得多。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依靠庞大的市场坐享其成,实际上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也是无数次博弈之后的结果。即使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也仍需要有合适的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完成这样的使命,在智能制造领域,海尔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海尔的优势在于,它同时兼具制造业基因、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以及全球化基因,在这个需要多方协作、多种能力协调的市场里,很难再找到如此“资质”全面的公司。
COSMO能改变什么?
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认为“海尔的智能制造探索,指明了新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思路”,这绝非只是一句客套话。要驾驭中国制造的复杂局面,完成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光引进国外模式和技术很难行得通。海尔家电产业集团副总裁陈录城认为:“现在中国的企业在探索转型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方向不清晰,包括手段,包括模式,非常不清晰。而COSMO平台就是为所有企业在探索智能制造转型过程当中提出了一个落地的标准和指南。”
作为行业的领头羊,海尔COSMO平台实际搭建了一个集成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并首次提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五大标准:开放、互联、柔性、智能和可视,这相当于中国企业智能制造的指南和落地标准。“COSMO是在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基础上,企业可以迅速复制海尔互联工厂现有的成果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帮助企业快速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并缩小了与其他先进国家在品牌塑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完成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身。”COSMO平台运营总监汪洪涛认为。
据海尔智能自动化总监孙明介绍,在家博会上展示的互联工厂生产线,“看起来是海尔做成的,但是背后是有20多家的资源共同参与到这条线的建设。硬件的像机器人,红色的机器人是来自美国的,白色的是来自瑞典的,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靠什么能够把它们聚合在一起成为这条线,就靠COSMO平台。“实现自动化很简单,包括你买硬件设备也很简单,你找到一家资源很简单,最难的是你能够把这些资源都聚合在一起为你所用。”孙明说。
实际上,海尔对COSMO的自信来源于该解决方案在其体系内部的成功应用。COSMO平台目前按照平台的运作已经构建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青岛热水器、FPA电机、青岛模具和中央空调八个互联工厂,实现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以胶州空调为例,在高精度方面,实现新产品开发100%用户参与设计;高效率方面,定单交付周期缩短50%以上,效率提升50%。未来将会复制到全球108家工厂。
海尔的互联工厂有点像是海尔为推销COSMO而做的“样板间”,海尔试图让对于制造升级充满期待的公司了解到,这样的样板间可以成为他们将来工厂的标配。现在,COSMO平台已对外开展社会化服务,目前已推广到7大行业,如电子、船舶、纺织、装备、建筑、运输、化工等,将在每个行业打造类似海尔互联工厂的样板。
“我们这么多年经验的探索,能够在企业的探索周期上,或者是在企业投入上节省很多成本,最起码可以减少很多试错的成本。另外,整个工厂筹建的周期大大的缩短了,它不需要再重新去探索,重新去研究,重新去做了。”汪洪涛的这段话或许是对于COSMO最好的“推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