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液晶之父”到巨亏、抛售,百年夏普一度成为日本制造业没落的标志。但是,从2012年3月,鸿海与夏普达成出资协议后,改造夏普的曙光逐渐出现,自2016年8月夏普正式成为鸿海子公司后,近期终于传出夏普2016年第4自然季度财报由亏转盈的消息,为两年来所首见!
如此迅速地扭亏为盈,可以算得上是日本制造和中国制造相互影响的一次基因优化。那么夏普被鸿海收购后都发生了什么?为传统制造企业完成转型有哪些启迪?凤凰文创在此为您详细梳理夏普扭亏为盈的路径和理念。
改造夏普
百年夏普有一部辉煌的企业史,创始人早川德次有一句口头禅:“制造被别人模仿的产品”。充满独创性的研发成为整个公司的风气,这种创造力成就了夏普从街边小厂成长为跨国大企业。自夏普创立以来,开展的业务从收音机、太阳能电池、再到液晶显示器,夏普相继推出了多个“日本首次”、“世界首次”的产品。
但近些年来,夏普却连年亏损。资料显示,2011财年夏普亏损将近4000亿日元,紧跟着2012财年夏普亏损超过5000亿日元,高层变动也如走马灯一般,着实使得“液晶之父”黯然失色,也让人大跌眼镜。
2014年,夏普亏损2000亿日元以上,高额的亏损以及负债,使其不得不对外抛售。最终于2016年8月12日,鸿海向夏普出资3888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获得其66%股权,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曾经身陷入不敷出泥潭的夏普,在鸿海介入后迅速扭亏为盈。据夏普公司发布的2016年第4自然季度财报显示,夏普公司共获得42亿日元的净利润,而2015年同期,夏普则亏损了247亿日元。这也是夏普从2014年7月起,第一次实现的季度盈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夏普扭亏为盈与鸿海的介入并进行的一系列业务调整有很大关系。鸿海完成注资后,郭台铭的心腹老将戴正吴开始掌舵夏普。2016年8月22日,上任仅9天的戴正吴在召开两天战略会议后,对外宣布了夏普在人事、运营、供应链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策略。
1、整合夏普组织体系
戴正吴上任后第一个措施就是,整合整个夏普组织体系。彻底调整组织结构,包括重整地方据点、海外分公司,收回“委外”,降低借款利息,并强化各事业体权责等。关闭不赚钱的事业部,并将重复的资源整合,从分公司制改成利润中心制,以集中资源……
2、不顾一切,降低成本
戴正吴发现夏普的制造成本远高于同业的松下、索尼等,于是采取降低成本的方式,全面重新检视过去采购流程及采购合理性,并针对物流、库存、固定资产彻底有效管理。戴正吴谈到:“从降低成本角度来看,夏普降低200亿日元成本,不会很困难。”资料显示戴正吴上任一个多月时,就已经为夏普降低约100亿日元的成本。
反映在半年报上,销货成本率大降近5%,毛利率则由13.5%激增至18.28%,而本业效益就由2015年同期亏损251亿日元,转为获利7900亿日元。
3、改变夏普文化
除了改变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改变夏普的文化。由于鸿海是台湾地区企业,夏普是日商,两家公司母语不同,收购以后,鸿海要求,夏普上下,全部说英文。两家企业文化存在一些冲突,但通过国际的语言交流,加速两家企业间的合作,也不知不觉改变了日本百年老店的面貌,改变了企业文化。
戴正吴上任后,提出夏普要找回归创业的初衷——原创性,重拾创始人早川德次的精神:“制造被别人模仿的产品”。原创性是成长的最大动力,戴正吴谈到希望在一年内,创造出让人模仿的商品,并将“Be Original”作为企业的标志,让原创重新深植夏普人心,让夏普重新成为一个闪亮的全球性品牌。
夏普经过以上多重措施,改革的成效反映在半年报中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夏普的总资产增加991亿日元,使得夏普的总净资产,在半年报上终于由负转正,达到2650亿日元。
郭台铭借夏普带动鸿海转型
对于夏普的改革如果从2012年算起,耗时4年多,先后豪掷百亿,同时,郭台铭对夏普付出的收购热情,与对鸿海转型的希冀几乎成正比——郭台铭要通过上游供应链、品牌形象、国外授权等各方面的多管齐下,同时踏上通过夏普改变鸿海的后收购之路。
郭台铭需要夏普这个火车头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来拉动鸿海从传统制造走向互联网时代的道路。多年以来,外界对于鸿海的知晓,最多的就是苹果手机的代工方。而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企业,鸿海显然已不仅仅满足于生产链中某一环节的代工角色,更想从完整的产品中找到向上游的突破口。
首先,夏普可以带动鸿海提升品牌价值。虽然鸿海并不生产自主品牌的产品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但一直在寻找替代途径来提升自身品牌价值,而夏普品牌正好家喻户晓,鸿海能够成功挽救夏普所带来的品牌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其次,实现业务多样化。鸿海一直在寻求拓展低利润率代工业务以外领域,进军高端组件生产。夏普的显示屏面板技术将能够帮助鸿海进军屏幕生产业务,降低对代工业务的依赖。此外,鸿海一直寻求为苹果供应iPhone屏幕的机会(比代工的利润更好),而夏普正好是iPhone屏幕供应商之一。
再次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挺高屏幕技术竞争力。作为老牌电器生产商,夏普的技术也会对鸿海发展提供助力。鸿海想要参与下一代OLED显示市场的争夺,而目前三星是苹果公司OLED屏幕的主要供应商。在收购夏普后,鸿海可能将投资下一代屏幕技术,成为关键供应商。
获得产业链上游品牌资产,是中国制造转型的至关重要一步。
夏普作为典型的日企代表,臃肿的企业形态,过长而缺乏核心的产品线,封闭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对于昔日的强盛企业来说,都要引以为鉴。
而郭台铭认为,中国制造要想实现转型,必须从幕后走到台前。如鸿海这样的著名代工集团www.cechina.cn,通过收购或其他有效方法,获得产业链上游的品牌资产是产业升级至关重要的一步。
中国制造,从模仿到创新,从贴牌生产到获得品牌资产,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转型升级打拼出来的。鸿海的转型也是中国的制造业转型的缩影,正在逐步由产业链底层的执行者,向产业链上游的引领者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