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2017 年,产业升级成了中国制造业的唯一选择

www.cechina.cn2017.02.13阅读 6387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做实业的不如炒房的。中国实体经济真的不行了吗?没救了吗?
  2017年开始,原材料价格犹如“脱了缰绳的野马”横冲直撞,让我国上下游的制造企业有些措手不及。
  钢铁涨价、煤炭涨价、造纸业涨价、玻璃等原材料纷纷涨价。涨价,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旋律”。
  原材料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是不争的事实,零售额在明年增幅回落,代表需求量仍会上升。不难想象,国家对限产的具体标准必然是优胜劣汰。搞好产业升级及精细化分工,适当地把非优势项目外包,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对于中大型企业而言,在增长缓慢的年代可以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内部管理来渡过。但对于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不是特别高的企业,面对这一系列的客观风险,就很难做出最优的把控,面临着被洗牌的压力。
  近日,郎咸平教授在一次高峰论坛上谈到,中国原来所依靠发展的制造业,目前已经“病入膏肓”,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据郎教授分析,在制造业陷入危机的同时,网购行业横空出世,迎势上涨,他指出网购越火爆,制造业越差,中国经济越差。随之导致很多企业家放弃制造业,将大量资金转投到房市,从而导致房价大涨。对于中国经济目前的“病态”能否成功着陆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郎咸平教授给出令人吃惊的观点,说:“中国经济能否软着陆,回答是不能;中国经济既然不能软着陆,那只能硬着陆了?回答是不行;硬着陆不行,软着陆也不行,又该如何?郎教授送现场朋友五个字:永远不着陆;不管硬着陆、软着陆,能着陆都是好的。”


  2017年实体经济会有两方面的情况。第一个,美国经济未来六个月可能会走强,因为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美国是需求端,所以实体经济走上来的时候,会拉动中国的经济的扩大,这是好事。所以说,特朗普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可能会加大中国的出口;所以说他要减税,因为公司税有国际竞争的性质;所以公司税减税,那意味着你要扩大你的本土市场来欢迎别人来投资,那也许会增加中国的投资机会,那这都是好事。但最大的风险是,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他可能实施的过程中,有波动,这个不明确。如果美国的财政赤字上升太快,就像我说的,美元会走弱,美国经济也会波动,在这个情况下,作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制造业,就得特别小心。因为从总需求到制造业的供应端,他是有个实质的,总需求起的很快,中国的制造业刚刚开始起来,美国又开始往下走了怎么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体经济要更为小心地关注美国经济走向。
  那对于制造企业来讲,2017的制造趋势到底如何呢?我们该怎么办呢?
  中国制造业在发展之初,之所以会选择从低端切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门槛低。门槛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门槛低。买一两台落后的机器设备花不了多少钱,有的甚至连机器设备都不需要。
  2)技术门槛低。基本上不需要什么专业技术,没有任何技术的普通人都可做。
  3)质量门槛低。消费者对低廉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只要价格够低就行。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金、技术和产品质量的积累,已经出现了不少大型企业。
  看起来,摆脱原有低端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条件已经具备了。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实现升级了呢?得先确定一个大概的标准,然后才好按照这个标准去努力。制造产业的升级主要指以下3个方面:
  1)产品之间差异化特征明显,产品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粗暴的价格战;
  2)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不是谁都能生产的大路货;
  3)品牌化,拥有市场影响力和获取溢价的能力。
  看起来很简单嘛,开发新产品、加大研发投入、打广告不就行了嘛。
  还真不行。因为你忽视了下面将要提到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占比最高的隐性成本。这种忽视也是没有实际经营过企业的人经常会犯的错误。
  1、新产品的市场风险成本
  1)一将功成万骨枯
  中国所有生产同质化产品的制造企业,内心都想实现产品差异化,摆脱刺刀见血的价格竞争。但是,真正花大力气去开发新产品的企业不多,成功者更是寥寥。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开发一款新的产品并不能保证成功。
  前期的市场调研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推向市场后的反应并不一定会与前期调研结果一致。需要开发出很多款新产品,才可能有一两款产品成功。如果每一款新产品成功的概率是一个固定百分比的话,那么,开发出的新产品越多,最终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也就是说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在追求差异化的过程中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要付出的成本不只是那一款成功的新产品的投入,还包括其他失败的新产品的投入。这样一来,你会发现成本会数倍、数十倍的增加。即使是大型的制造企业,又有几家能够承担数倍、数十倍的成本呢,有几家能够承担连续多个新产品不成功的代价呢?
  如果考虑到那些失败的新产品的投入,差异化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很多制造企业即使做得很大了,也仍然摆脱不了简单的价格竞争。
  2)大企业内部创业行不行?
  既然每款产品的成功概率相对比较固定,新产品的数量对于成功又非常重要,大企业就可以将为新产品投入的资金分成很多小的部分,例如分成100份,简单地计算,总体成功概率就提高了100倍啊。
  这的确是一种方法,也有一些企业取得了成功。但是,这种做法并无推而广之的普遍可操作性,因为,如果分成了100份,每一份的资金都比较少,那么团队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单干呢?即使团队不单干,这么少的资金投入,与其他小企业相比也没什么优势,凭什么能够竞争得过小企业呢?
  虽然你已经分成了100份,但是市场上的小企业也同样有很多啊。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大企业都会选择这种内部小型孵化的方式,反倒是有很多大企业宁愿花大价钱买一些已经看出成功趋势的小公司,例如当年google收购安卓。
  3)小企业是差异化的主要力量
  虽然小企业实力比大企业弱,成功推出差异化新产品的概率比大企业低,但是小企业数量多。
  企业数量×成功概率=成功的企业数量
  小企业数量多的优势会使得其成功的绝对数量远多于大企业。一旦小企业成功的实现了差异化,就有可能走上成为有差异化的大企业的快车道。
  2、技术积累的时间成本
  1)技术的应用需要磨合
  技术是衡量产业升级的重要指标。毫无疑问,要想取得技术方面的突破,资金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技术的积累,不光需要钱,而且需要时间。时间不仅仅起到简单叠加的作用,也是不同技术环节之间磨合调整的过程。即使不差钱,一下子把10年的研发投入集中在一年投进去,也很难研发出技术含量高并且好用的产品,因为这样缺少了磨合调整的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把所有方面都考虑得完整正确,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少数实现了的,也只是概率的眷顾。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我国政府经常在某些战略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依然没有好的效果。时间成本无法用其他投入来完全替代,大跃进式的赶超运动会产生大量的浪费,就算是成功了一两个案例,总体回报率也必然会很差。
  2)技术的进步需要大小企业齐头并进
  值得庆贺的是,虽然在技术上仍处在追赶的阶段,但一些大的民营企业,例如华为,持续地在研发方面进行投入,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要想实现中国制造业总体的技术进步,除了华为这种大企业,小企业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原因同前,单个小企业实现技术积累、取得技术突破的可能性虽然比大企业小,但是小企业数量多,哪怕每家都只是实现细微的技术改良,对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贡献也非常大。并且,除了重大技术突破以外,细微的技术改良本来也是将科技变成生产力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3、品牌形成的时间成本
  1)品牌形成的过程
  品牌是很诱人的。在商品本身无法取得显著差异化的情况下,品牌能够将商品之间的细微差异化放大,从而摆脱同质化的竞争,取得相对较高的利润。但是,品牌的形成同样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还需要时间。一个品牌的发展壮大,可以分解成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1)市场的筛选淘汰;
  (2)持续的广告投入。
  这两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
  (1)如果不顾市场的不认可,固执地在某一品牌上投入大量广告宣传费用,也砸不出一个优秀的品牌;
  (2)即使市场对一个品牌很认可,但却没有持续的广告投入,也很难产生优秀的知名品牌(极少数特殊情况例外)。
  不论是市场的筛选淘汰,还是持续的广告投入(注意“持续”),都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
  2)市场筛选淘汰不可缺少
  我们可以看一下目前全球市场上那些响亮的品牌,例如zara、优衣库、沃尔玛等,他们都是从小发展起来,品牌定位在小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在从小到大再到特大的过程中,品牌定位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而有很多大企业,基于科学的分析和周密的计划安排,所推出的新品牌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例如为阿玛尼等奢侈品牌代工的山东如意集团,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毋庸置疑,为了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进军,也推出自有品牌,并在北京的世贸天阶举行盛大的发布会。但是,几年下来,并没有多少消费者知道山东如意集团的自有品牌,更别说买了。
  所以,只有在长期的市场筛选淘汰中存活下来的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
  3)品牌壁垒的形成需要长期投入
  可口可乐已经是全球排名前几位的品牌了,为什么每年还要投入数十亿美金的广告费。他们的CEO曾经解释说,只有这样,别人才不能够超越他们的品牌,因为要想超越他们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也必须得持续的每年投入这么多广告费。
  很多大型的代工企业之所以不推出自有品牌,就是因为品牌接受市场筛选的时间成本和持续的广告成本太高。
  4)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会诞生一些有生命力的品牌
  大企业的优势是有资金和成熟的管理体系,在品牌定位正确的情况下,能够对品牌的传播起到加速作用,但充足的资金和成熟的管理体系并不能保证品牌的定位就是正确的。而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品牌,在市场的筛选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因为定位正确而存活下来,并顺势成长为强势的知名品牌。所以,中国的制造业要想实现品牌化,不能光靠大企业,还需要重视小企业的作用。
  通过对风险成本、技术积累和品牌形成的时间成本的分析,我们发现,产业升级的总体成本比想象的远远要高,以至于大企业也无法承受。
  当然,我们指出产业升级成本高昂,目的不是为了否定产业升级的努力方向,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对产业升级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成本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从而对产业升级有一个理性的预期。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2017年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等高耗能采矿业“去产能”,推行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二要引导高端装备,高技术产业资源、资金不断向制造业倾斜,同时补足中国制造短板,整体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