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2017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 全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

www.cechina.cn2016.12.30阅读 10090

  2016年12月26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记者独家约访了工信部各司局长,请他们详细畅谈了2016年工作情况和2017年重点工作与思路。
  规划司:统筹协调多措并举,全方位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 罗文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深入实施年,也是全面推动“中国制造2025”见成效的关键年。规划司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工作会的统一部署,加强研究,创新思路,以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为统领,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主线,围绕统筹规划实施、加强投资管理、促进区域发展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协调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制造强国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地方、专家咨询委的作用,围绕“七个一”体系化深入推动“中国制造2025”。做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重点任务推进和31项部规划宣贯、实施、评估等工作。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引导地方差异化发展。协同推进五大工程实施,通过标志性项目促进关键突破。修订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绿皮书,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深化与中国工程院等单位合作,总结推广试点示范城市典型经验。协助做好古巴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
  (二)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序推进京津冀产业加强对接协作、加快转型升级,打造跨区域协同发展产业链;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发展跨区域产业联盟,打造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贯彻“一带一路”工业和通信业领域重点工作,分业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深化部省合作,签署新一轮部省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开展第八批国家级示范基地创建。继续开展脱贫攻坚和对口支援工作。
  (三)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持续深入推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一批“一揽子”重点突破示范项目,开展一批“一条龙”示范应用,建成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召开一次现场会,筹办一次专家论坛,编制一个年度报告,形成良好政策氛围。以全面推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为抓手,加强技术改造、民间投资等关键指标的监测分析,研究储备政策,出台指导性文件,大力促进制造业民间投资稳定增长。推广《工业技术改造升级投资指南》,编制年度项目导向计划,加强产融对接。统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实施,扩宽投融资渠道,推动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实施“中国制造2025”。继续发挥专项建设基金作用,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等项目。
  (四)进一步强化基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做好部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及资金下达工作。探索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修订,加强标准复审。开展《工业领域“十三五”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及《工业行业工程建设领域“中国制造2025”标准体系建设研究》研究工作。
  (五)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创新管理、加强引导,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对重点新兴产业做全面的梳理,提出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建议。打造新兴产业发展交流平台,引导和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壮大。在重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中心。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政策司:加快产业政策创新转型,实现产业政策精准发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司长 许科敏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产业政策司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产业政策创新转型,进一步明确产业政策作用领域,转变产业政策作用手段,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工作机制,以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推动化解产能过剩,以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引导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做精做优,以引导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产业转移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服务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产业政策精准发力,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一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多措并举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会同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印发《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构建多部门、多渠道、多标准协同工作格局。严格控制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指导各地做好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方案,加强监督检查。按照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统一部署,配合牵头部门,积极组织做好我部相关降杠杆工作。
  二是推动产业重组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发挥企业兼并重组部际协调机制作用,配合相关部门抓好税收、金融、职工安置等重点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组织做好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论证公告,加强对公告企业的指导、跟踪和服务。认真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反垄断审查工作,努力为行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发布《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提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引领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持续推动京津冀产业转移和地区协同发展。推进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示范引领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四是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营造融合发展生态。继续开展“服务型制造万里行”活动。遴选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家、示范项目40个、示范平台20个左右。继续开展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新认定30余家,总数达100家左右。推动优秀工业设计成果实现产业化,利用“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影响加快工业设计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课题研究,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
  五是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总结推广活动,总结提炼和选择一批示范成果通过多种形式予以推广。组织“向企业送管理”活动,联合有关中介组织、咨询机构、专家等,对企业现场指导和管理诊断。选择重点行业,研究建立企业提质增效评价指标体系,指导行业协会和地方组织对标专项行动。组织编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名录。会同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联系会召开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
  六是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塑造制造业软实力。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做好政策宣贯,形成发展工业文化的广泛共识和良好社会氛围。与各地主管部门建立工作联系机制,通过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工业文化发展。支持举办工业文化高峰论坛等活动。开展工业遗产情况摸底和认定试点工作,发布一批工业遗产名录。
  七是创新产业政策思路,落实深化改革要求。围绕“产业政策要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新时期发挥产业政策作用课题研究。着力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工作机制,推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条例立法等工作。研究跨领域政策组合问题,加强系统内外的协调沟通配合。研究建立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监督、评估机制,推动产业政策改进和完善。促进产业开放发展,做好本领域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和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负面清单相关工作。组织开展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有序开展存量政策文件清理。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政府委托协会工作机制,形成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
  科技司: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 陈因
  2016年,科技司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围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产业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科技创新工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一是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加快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指导和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联合财政部继续开展2017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做好已认定示范企业的复核评价,扩大示范企业辐射影响力度。组织实施2017年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认定工作,加强对已认定重点实验室管理。聚焦产业发展未来2~3年内亟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修订《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
  二是加快推动科技支撑《中国制造2025》,推动部署《中国制造2025》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完成工信部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改建工作。积极参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项目工作启动实施,促进其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加快融合性领域高技术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统筹协调5G推进工作,深化5G国际合作。持续推动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发展,推动在重点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车联网创新发展,推动车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试点示范等工作。
  三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落实提高质量标准工作,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提升计划,重点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基础等标准化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快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提升标准国际接轨程度。加大对我国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推进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四是推动建立联合保护、风险分担、开放共享的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机制,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和协同预警机制建设www.cechina.cn,鼓励引导知识产权专业机构面向产业链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继续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开展重点领域计量校准、试验验证共性技术研究。支持和鼓励建立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部属高校和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展洽活动。
  五是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组织一批行业非竞争性质量共性技术问题攻关及应用推广项目,提升工业产品的实物质量水平。不断创新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组织方式,规范引导更多服务机构参与企业品牌培育工作,加强对质量品牌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指导,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围绕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年度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创新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运行监测协调局:创新工作机制,推进运行监测协调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 郑立新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运行监测协调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部署,进一步优化运行监测预测和保障协调,切实推进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培育应急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工业通信业持续平稳运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打造作风素质过硬队伍。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基础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向习近平总书记无私无畏的意志品质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勤政务实为民的公仆情怀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改革创新精神看齐,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切实抓好支部建设,继续强化思想政治和理论学习,特别是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我们运行监测协调工作实践,培养勇于担当、作风过硬、善打胜仗的队伍,为推动工业通信业稳增长调结构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密切跟踪形势,加强对重大问题和政策的研究,推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继续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的执行,加强政策进展情况跟踪,做好实施效果评估,及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继续做好工业生产、效益和投资的通报工作。做好经济运行重大问题跟踪研究和政策储备。加强对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和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点工作,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是进一步推进运行监测系统和工作体系建设。继续做好工业企业问卷调查工作,扩大问卷企业户数,力争2017年超过万户。进一步完善国家工业运行重点联系城市工作机制,推动开展根据城市工业特点的运行监测分析试点示范工作,适时启动第二批认定工作。完善信息通信业和软件业监测体系,加强新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的研究,开展互联网统计试点工作,探索补充反映新经济、新动能的指标。充分发挥好工业通信业行业协会、重点城市、重点联系企业和工业经济分析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为全面科学把握经济运行情况和开展分析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持续推动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发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作用,重点围绕降成本工作,通过督查检查和政策宣传,进一步推动各项惠企减负政策的落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持续深入推进涉企保证金的清理规范,推动建立涉企保证金清单制度,减少对企业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拓展涉企收费清单查询系统功能,完善企业调查和举报平台,打造全国减轻企业负担系统服务企业的综合平台。继续开展全国企业负担调查和第三方评估工作,摸清企业的负担情况和政策诉求,强化对企业负担问题的督办机制,将服务企业工作推向深入。
  五是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做好要素协调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发布应急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发布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管理办法并开展首批认定,制定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指导意见,开展应急管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工作,做好企业园区和技术产品的示范推广工作,探索建立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规范指南体系,推动建立系统管理平台。落实《工业动员“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积极推动发布《国家级工程机械动员定点企业目录》。继续开展工业物流相关工作。
  中小企业局:营造和优化“双创”环境,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 马向晖
  2017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2017年,我们将继续发挥好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机制作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为方针,进一步营造和优化创业创新发展环境,落实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改善中小企业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创新转型发展,扩大城乡就业,不断培育新增量、新动能。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改善政策环境。切实抓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组织实施。配合全国人大继续做好《中小企业促进法》修订及贯彻实施等相关工作。加强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结合经济形势变化和小微企业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新措施、新办法。推动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等工作。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运营等工作,带动社会资本促进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带动作用,配合财政部等部门做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三是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配合金融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深化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继续做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资金管理有关工作,推进省级再担保机构建设。联合人民银行等共同做好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工作。积极利用大数据为中小企业增信,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
  四是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转型。继续开展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遴选公告工作。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利用“互联网+”,推动共享制造,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完善“创客中国”公共服务平台,继续举办“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智慧集群的建设和试点,研究制定智慧集群培育方案。
  五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挖掘和发挥大数据作用,推动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平台。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发挥专家志愿者队伍作用,推动开展中小企业政策服务和志愿服务。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加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动态管理。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信息库,鼓励支持管理创新。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
  六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用好双边、多边交流合作机制,落实各项机制功能。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到海外建设中国中小企业中心,为境内外企业之间、各类服务机构之间搭建顺畅有效的合作渠道。加快中小企业中外合作区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联合中国银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办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为中小企业搭建展览、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绿色制造全面起步,工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高云虎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系统要坚持把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为确保完成国家“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组织实施好绿色制造工程,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实施绿色制造专项,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宣传,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百家绿色示范工厂,深化百家生态设计企业试点,发布百项绿色设计产品名录,推进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转型城市,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推进“互联网+绿色制造”,推动建立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二是进一步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实施重点区域流域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重点行业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高耗水行业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等行动计划,推进落实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等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三是不断完善节能与绿色发展新机制。继续利用绿色信贷、专项建设基金等支持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相关项目,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发布节能、低碳、节水、综合利用等技术装备目录,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装备。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节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专项监察。推动资源循环绿色发展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积极鼓励和探索用能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节能量交易、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新机制,激发节能减排动力。
  四是深入推进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深化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低碳工业园区、绿色设计企业、再制造等试点工作,树立典型发展模式和标杆企业,引导各地区、各行业绿色转型。加快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开展试点和产品溯源管理工作,推进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
  原材料工业司: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突破一批关键高端品种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 周长益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新材料是制造强国和国防科工的基础和支撑,是原材料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材料产业必将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要把新材料等培育成主导产业。马凯副总理今年专程赴江苏、浙江和北京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问题。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优势企业日益壮大,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
  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0.65万亿元增至2015年的近2万亿元,年均增速24%。空间布局日趋合理,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新材料综合性产业集群优势突出,中西部地区一批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已累计设立了北京石化新材料、包头稀土新材料、陕西有色金属新材料等48个新材料重点领域的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键材料升级换代”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专项,支持稀土稀有金属材料、高温合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电池材料、膜材料等关键材料的产业化和示范应用,推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互结合的新材料创新体系。新材料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实力大幅提升,在重大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中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实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建设了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产业化项目。
  重点新材料发展取得突破。实施高端材料和新材料保障工程,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建设了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产业化项目,大力推进重点新材料规模化发展。支持组建碳纤维、电子化学品等产业发展联盟。先进半导体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领域加速发展,高性能钢铁材料、轻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装备等领域的发展。金属靶材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T700、T800碳纤维技术成熟度分别达到7级和6级。飞机专用第三代铝锂合金、百万千瓦级核电用U型管、硅衬底LED材料、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一批先进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行业管理基础不断夯实。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组织编制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成立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决策智库上强化了部门协同。积极推进新材料首批次机制建设,制订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编制《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标准草案,已经国家标准委批准正式立项为国家标准。联合黑龙江省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搭建政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印发《2016年度民机铝材上下游合作机制重点任务及分工》,研究化工新材料进口替代工作方案,积极推进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支持军民共用新材料发展。
  但也要看到,我国新材料产业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核心技术与专用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低端品种产能相对过剩,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品性能稳定性亟待提高,产学研用合作不紧密,创新链条不完善,标准、计量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新材料仍然是制约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
  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专题会议精神,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和军民共用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加快突破一批关键高端品种,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贯彻落实马凯副总理在国务院专题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下,系统研究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强化各部门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衔接,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作用,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咨询建议。加强对地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信息引导。支持建立中国新材料行业协会和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新材料研发、工程化、产业化与应用。
  (二)研究落实专项政策。会同财政部、保监会开展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解决我国新材料产业长期存在的“好材不敢用”问题。推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集中突破一批战略关键材料。加大“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项目”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新材料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研究设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广泛吸引地方和社会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三)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产业化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统筹衔接,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统筹需求导向与超前探索,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用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整合完善创新资源,组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建立新材料产业计量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和建设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充分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组建材料基因工程专业化研究中心,形成重点新材料创新基础和开发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发成本,缩短新材料研发应用周期。
  (四)加快重点领域新材料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发挥市场需求对新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关键材料为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重点方向、重点企业和重点地区,着力促进供需对接与上下游协作配套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抓紧突破一批材料品种,形成一批典型应用示范成果。编制《促进化工新材料进口替代实施方案》,以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推动高端工程塑料在装备中的应用为突破口,促进化工新材料进口替代。
  (五)夯实公共平台基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推进产用平台、测试评价平台、参数库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等4个平台建设。提出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组建方案,在核电材料、航空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等领域启动相关平台建设。组建新材料测试评价联盟,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大专院校、研发机构、大型企业和计量测试机构,建立一批高水平、开放式检测评价中心。加快制定数据采集和共享制度,建立一批材料数据库、工艺参数库、工艺知识库。统筹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整体布局,在石墨烯等重点领域,拟订中心建设方案。
  (六)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出台《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国家标准,研究碳纤维等其他领域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标准体系,为政策制定、社会投资、用户选材等提供依据。在新材料企业、园区、联盟开展新材料产业标准化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育,在推进新材料学科建设,健全激励政策,加快国内新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多渠道招募引进国际人才,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 李东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中之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2016年全行业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中心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智能转型,突出高端引领,强化基础支撑,推动了装备工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7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智能转型、基础支撑”的总体思路,稳增长、促创新、补短板、调结构、优环境、推应用、提质量、增效益,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重点工作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继续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两机”重大专项以及民用飞机科研计划和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组织创建增材制造、机器人、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等国家创新中心。
  (二)加快智能转型。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遴选90个左右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编制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指导意见、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三)强化基础支撑。启动实施重大短板装备工程。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实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质量可靠性提升工程。发布优质船舶配套产品目录,实施高性能船用中高速质量品牌工程及关键零部件强基工程。
  (四)突出高端引领。编制《国家增材制造行动计划2017-2020》。构建国产医疗装备服务检测平台。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制定推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实施力度,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五)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汽车公告行政许可管理改革,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推进低速电动汽车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加强船舶行业“白名单”管理。推动大中型飞机有序管理。继续推动通用飞机发展。加快标准建设,规范和提高无人机安全水平。推动重大技术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
  电子信息司: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 刁石京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司在部党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部里有关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各项部署,强化创新驱动,加强部署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育产业新动能,深化与传统领域融合发展,全面完成年度各项任务,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2017年工作重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司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根据我部重点工作安排,强化创新驱动发展,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全面支持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
  瞄准信息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顶层设计,编制核心信息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设备攻坚工程,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推动在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战略部署,优化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组织实施“芯火”创新计划。继续实施强基工程,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等支撑保障能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型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突破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技术,实现群体式创新突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导向,积极推进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推动知识产权成果标准化。
  (二)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智能信息产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贯彻落实《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加强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提升高端智能硬件产品有效供给。制定实施通信产业链配套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推进4G智能手机、行业应用终端、“天通一号”终端等产品的融合创新发展。探索制定《虚拟现实产业与应用发展指导意见》,提升虚拟现实产品供给,推进虚拟现实在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推动开展下一代数字电视技术与标准研究,推动智慧家庭终端产品整体更新换代。制定《2017-2019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着力提升国产显示材料配套能力,优化我国显示产品结构。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第六批规范条件申报工作,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研究制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MEMS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
  (三)深化电子信息与传统领域融合创新,积极推动典型应用示范,带动传统产业新发展
  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工业智能传感器、智能工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核心技术产品和智能装备系统,积极推进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组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自主芯片等软硬件研发与应用推广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及应用推广。加强数字化普及型医疗诊疗设备及关键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在社区、基层和家庭示范应用。大力推进基于安全可靠芯片的高端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工控系统、安全防护及信息安全产品等关键信息设备的研发及应用,继续推进工业控制产品与工业互联网设备、智能硬件、5G高频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保障关键领域重要信息系统与网络安全。
  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强化软件定义和工控安全保障,谱写两化深度融合新篇章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 谢少锋
  2016年,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司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为目标,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内容,以推进工业信息安全为保障,全力抓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
  2016年完成工作情况
  (一)两化融合迈上新的台阶
  一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会同中组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省部级干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马凯副总理、苗圩部长参加开班式并授课;会同人社部举办“两化融合与互联网+制造业”高级研修班,主办“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厅局级干部研修班;推动地方举办系列2016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度行活动。支持建设了一批面向行业大型制造企业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信息物理系统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一批智能制造、精益研发等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加强中德智能制造务实合作,正式建立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工作机制,推动召开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第一次副部长级会议。
  二是完善两化融合工作组织领导机制。调整补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统筹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组织召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领导小组组长苗圩部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通过贯标推动两化融合的路径选择,统筹部署了贯标工作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市场化运行体系建设等工作。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的发展目标,明确7项主要任务、6项重点工程和5项保障措施。
  三是健全和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2016年新增600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新增372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机制与顶层设计。引导近60个细分行业的70000多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编制发布《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启动重大软课题《面向新工业革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
  (二)大企业“双创”工作获中央领导肯定
  支持建设面向行业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推动制造企业通过打造“双创”平台,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会同国资委召开全国大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组织在京大企业召开“双创”座谈会,实地调研并宣传推广海尔等大企业“双创”实施情况,向全国征集200多个大企业“双创”案例材料,编撰形成《大企业“双创”典型案例集》等材料,在合肥召开全国大企业“双创”现场交流会。相关工作报告上报国务院后获李克强总理肯定。
  (三)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有效落实软件产业优惠政策。“双软认定”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后,加强与财税、发改等部门协作,及时推动出台《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通知》等文件,延续软件产业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当年实现减税超过278亿元。编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及保障措施,《规划》即将发布。
  二是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落实《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与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定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年)》。支持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批复建设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组织创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批复同意贵州、京津冀、珠三角、河南、沈阳、内蒙古等地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组建大数据标准工作组。支持大数据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深化大数据优秀成果推广应用。牵头编制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即将发布。
  三是推动云计算创新发展。开展云计算示范工程总结工作,按照《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要求,在北京、广东、江苏等9个省市开展云计算综合标准化宣贯会,引导产业力量推动标准体系建设;整合第三方测评机构力量,组织开展云服务能力测评,面向各骨干厂商进行试点;推动组建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组织编写《开源产业发展白皮书》,征集优秀应用案例;利用中国云计算大会等活动,为供需双方合作搭建市场推广和行业应用平台。
  四是夯实产业基础。支持工业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基于云平台的大型企业ERP系统解决方案等,开展工业软件应用推广对接活动。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五年行动计划,开展信息消费“城市行”活动。做好电子认证服务行政许可和行业监管工作。
  (四)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编制实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明确工业企业主体责任,细化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依托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评估专项,建设面向PLC、DCS等典型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检测平台和在线监测、信息报送平台,提高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检测评估、监测预警等能力。组织开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查,指导企业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
  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我司将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部党组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各项工作,全力支撑两个强国建设。
  一是深入落实国发〔2016〕28号文件。围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组织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业应用示范,支持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信息物理系统测试验证平台、综合验证试验床。加快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四基”建设,建设和完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支撑平台,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信息物理系统(CPS)参考模型等重点标准研制工作,逐步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标准框架。
  二是开启大企业“双创”新局面。加强统筹部署,加快实现“到2018年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的发展目标。成立制造企业“双创”发展联盟,推动制造业“双创”领域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研究制定政策文件,明确大企业“双创”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战略路线图和重点任务。支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推动开展“双创”成效及水平评估、测试验证、产融合作等第三方服务。
  三是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深入应用。制定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开展贯标示范和企业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继续发布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分行业遴选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动贯标工作由试点推广走向全面普及。进一步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推动成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标准国际化步伐。
  四是继续优化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加强与财税、发改等部门的沟通,进一步落实软件产业优惠政策,研究新形势下的接续性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开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研究制定《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计划(2017-2019年)》。加强“十三五”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综合标准化体系,以标准规范引领产业发展。持续支持骨干企业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环节,构建高水平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抓好工业云服务平台试点示范,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平台。
  五是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制定《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建设1~2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推进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建设,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模式。征集编制和推广大数据优秀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加快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依托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展标准试验验证。
  六是推进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着力构建技术支撑平台,形成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安全防护、产业推进等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宣贯实施,制定工控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方法》及其评估细则。选择重点工业行业,开展工控安全检查评估,探索形成自查与抽查、检查与整改相结合的常态化检查评估机制。推动设立工业信息安全专项,加强对工控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支持。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