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解读《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的世界竞争

作者:www.cechina.cn2016.09.09阅读 2837

  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
  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2014年工业增加值在GDP占比达到35.85%,在主要经济体中,比重最高。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持续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35》《中国制造2045》,到建国一百周年时中国要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
  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地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把中国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中国制造仍然大而不强。机床产量占世界的38%,可进口数控机床单价平均为出口单价的450倍,90%的数控系统要靠进口。在高端机床领域进口机床仍然占绝对主导,占比80%。高端机加刀具占国内机加刀具市场的39.4%,其中进口占比高达86%。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可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靠进口。中国手机产量2014年达16.3亿部,世界占比超过77%,出口13.1亿部。但是自主芯片却不到3%,为了指甲大小的芯片,中国每年进口付出的代价超过2000亿美元,芯片进口额超过石油,连年位居第一。质与量的巨大反差背后,是“中国制造”在产业链的低附加值区域徘徊,很多领域还需要时间和耐心积累知识、经验和技术。


  中国制造业中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状况不佳,和美、德、日等国差距明显。现在的工业4.0是信息技术领域微创新相结合而来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革命。从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工厂车间设计规划、制造过程、物流、售后服务、销售和采购等业务流程中,大量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信息手段和现代化精益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和工具相结合的优化软件。依据美国透明市场研究(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公司调研的数据,2014年美国的PLM市场在全球占比33%,为第一大市场,中国市场占比3.95%,只有美国的约1/8,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多是高端制造业,需要有先进的信息工具。中国多数规模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上功能的阶段,在长期目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一体化等方面和发达国家企业相去甚远。MES系统在美国、德国的主流厂商已经高度产品化,系统高度标准化,同时兼顾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中国企业实施的MES系统却不容乐观,流程型企业的MES系统实施时间很长,有一定的水平、离散行业的MES系统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一家内资的离散加工企业实施了完整的MES系统,多数企业只是实施了MES的某些功能而已。
  据数字化企业网调查,中国企业管理者对MES系统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在:MES系统实施后达到项目预期的仅为55%,还有45%的企业MES系统的实施并没有达到初期的目的。从各行业的应用来看,冶金与石化行业的MES系统应用率最高,为62%,最低是机械与装备行业,为49%。电子电器行业与汽车与零部件行业的MES系统应用率居中,分别是59%和60%。
  现在的国有企业不是没钱做信息化改造,而是没有足够的优秀人才做先进的信息化改造,在实施方法上也缺乏系统规划,多是做成夹生饭。而民营企业多是资金和人员双缺乏,在信息化改造方面投入重金的凤毛麟角。
  先进制造业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型行业。资金需要融资环境,技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人才则需要整个社会教育培训体系的改革。这三方面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一个做不好,强国战略必然失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在这三方面的政策需要更多的措施。
  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5点要求:
  (1)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比例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在高科技领域,在中国有一家创新驱动成功的企业——华为。
  截至2013年底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华为累计申请国内专利44168件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外国专利18791件,国际PCT专利14555件,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截至2013年底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华为加入全球170多个行业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包括3GPP、IETF、IEEE、ITU、BBF、ETSI、TMF、WFA、CCSA、GSMA、OMA、ONF、INCITS、OpenStack和OpenDaylight等,在任185个职位,其中在ETSI、CCSA、OMA、OASIS和WFA等组织担任董事会成员。2013年,华为向各标准组织提交提案累计超过5000件。2013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为306.72亿元,占收入的12.8%。近十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510亿元。
  “华为海思八核处理器为啥这么拽?”进入2014年6月以来,中外媒体纷纷发布了对华为最新的手机芯片麒麟的惊叹。中国内地的4G应用开始启动,在4G手机芯片市场,高通一家垄断了八成的市场份额,而在高端市场,高通更是独步天下。
  在WCDMA\CDMA上,高通向国内企业收取整机价格3%左右的专利费。根据高通财报,2013年前三季度,高通的专利费授权收入达到70多亿美元,是主要的利润来源,其中40%以上是来自中国。进入4GLTE时代,采用高通4G“五模十频”芯片组方案、推出“五模十频”手机的企业要交5%的专利费。手机芯片处理器价格占手机硬件总成本的20%,大约21~36美元。
  2014年6月,华为发布了4G的八核处理器Kirin920麒麟芯片,整体性能跟高通最强的4G芯片骁龙805相同,个别参数还领先,更重要的是里面还集成了华为自己研发的基带芯片。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Kirin920也是支持4G最快速度的LTECat6。采用高通最高端的4G芯片骁龙805处理器的手机,因高通处理器不集成基带芯片,还要另外配备基带芯片。而华为的手机采用自主研发全球首款单芯片集成了4G的LTECat6和基带芯片,不需要再另配基带芯片。
  华为拥有466项4G核心专利,在全球设备商中排名第一。这意味着什么?在4G高端手机市场,华为真正拥有高性能、高集成度,通过交叉授权,而无须给高通交高额的专利费,从而实现低成本、低价格与高性能,具备竞争优势。
  (2)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不断提高www.cechina.cn,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对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在生活性消费领域,数量消费正向质量消费过渡;从日用消费品向耐用品、资本品过渡;从百元、千元消费层次向万元、十万元消费层次过渡。在生产性消费领域,对关键基础材料的稳定性、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性能一致性、重大设备的可靠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好,起到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扩大市场。质量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压制或转移需求,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3)坚持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提出。绿色是发展的新要求,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的目标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三者均要求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均要求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减轻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目标都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已到了非常紧迫和关键的时刻。一方面,中国对全球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如中国原油需求增量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44%,铁矿石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105.1%,铝土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78%,铜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149.5%。另一方面,我国重化工产品产量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过大。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2%,电解铝占46%,成品油占12%,乙烯占12%,化肥占35%,水泥占58%,平板玻璃占60%,纸和纸板占25%。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大量的投资和产能扩张来实现,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坚决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4)坚持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历程中,国防安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都对制造业提出不同层次的需求,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色。在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提升和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关注民生产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及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专精特”的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特色制造集群;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中国制造2025》从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甚至产品和市场结构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的路径和措施,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5)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托常青藤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德国长期坚持并推广双轨制教育,即学徒制,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人才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坚持人才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的人才资源,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要通过教育、培育等各种途径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精良品质,推动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现有的制造强国主要表现出以4个方面的特征:①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②优化的产业结构;③良好的质量效益;④持续的发展能力。
  根据制造强国特征,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构建了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经过专家打分测算,提出了表征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历年来制造业相对强弱的综合指数,并根据2012年各国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划分为三个国家方阵:美国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
  一方面,通过比较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工业化进程至今制造强国进程中一些核心要素年度增长率和在年度强国指数增长中所占比重的发展差异,探索上述国家工业化后期至今的制造强国进程路径普遍规律,为我国2015—2050年的制造强国进程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充分对接党的十八大报告所确立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的要求,并与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0—2015)》《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等相关规划目标的实施进展进行衔接。三个十年的阶段性目标,既是基于我国所处特定阶段与国情的合理性预测,又是我国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奋斗方向。
  《中国制造2025》对构成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具体指标进行逐项的发展目标预测,将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在创新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2)第二阶段。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
  (3)第三阶段。到2045年,乃至建国一百周年时,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建成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