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将成未来工厂的主要方向。工厂里的人会越来越少,“机器换人”正成为趋势。但仍有一部分工作无法被替代,成为人的特权。
身着巴伐利亚传统服装的服务员,热情地送来源源不断的新鲜啤酒,这高品质的啤酒离不开酿酒师的专业与严谨。作为德国传统工业的代表,精湛的啤酒酿造让我们能感受到欧洲工业巨人的态度。
工业巨人的新鲜血液
德国工业素来口碑爆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的血液:优秀的工人。前段时间BuzzFeed上,德国工人布线的图片刷爆网络。工匠精神使得他们的产品设计以便利与持久性为先,力求完美的工艺品质。在制造领域坚定执行最高标准,以化工厂和核电站的安全标准来要求制造业工厂,将汽车抗碰撞标准搞成全球最严。
不同于一些国家的学历崇拜,德国人才的一大标准就是实践动手能力。这里有着浓厚的尊重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传统,并配有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即学徒制。在小学就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未来适应学徒制打基础。
对实践的重视,从儿童时期一直延续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成为学徒制的核心:“双元制”。德国法律对高等专科学校的新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长有明确规定。学生还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毕业设计的题目70%由企业结合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并大多在企业完成。同时企业都乐于承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工资、培训等费用,当然,政府也会补贴一部分。培养一个学徒,德国政府和企业大概需要花费25000到80000美元。
德国企业不仅为实践教学提供经费、场地和机会,还会指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www.cechina.cn,对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而企业也将培养大量高素质一线技术工人作为中长期投资的重要内容。企业虽然承担了一定的费用,但保证了可以获得具有所需技能的员工。像西门子这些大企业都有自己的学徒计划。
相比于法国单纯的学校培训、英国单纯的企业学习,以及日本美国的企业包办等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培养就业能力上更具竞争力。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今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德国就业人数达4300万,就业保持10年连续增长,失业率从2014年的4.7%降至4.3%,比欧盟失业率的一半还低。
同心携手以人应变
但如此优秀的职业教育体系,也面临先进制造业的挑战。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将成未来工厂的主要方向。工厂里的人会越来越少,“机器换人”正成为趋势。但仍有一部分工作无法被替代,成为人的特权。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首席执行官Wolfgang Wahlster博士就断言:“即使是在工业4.0时代,我们的工厂里也不会空无一人。”
但要得到这种特权,首先要打破对传统工业劳动角色的划分。工业4.0由德国人首倡,一方面源于德国工业实力;另一方面,或许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在未来工业中人的新作用:创新。著名的西门子柏林燃气轮机厂里工人极少,但一切都是在有条不紊地运作中。工人会慢慢从执行者转为控制者,更多地进行创新思考,与机器各司其职,而非在执行层面与之竞争。
跨国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万宝盛华认为,未来的工厂中,蓝领工人与白领的划分将消失,新的人才需求也将逐步显现。麦肯锡“制造未来”的研究表明,到2020年,有4000万个岗位留待合格的员工入职。工业4.0更需要适应更高难度操作,诸如机械电子工程师这样的职位,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
一些大企业已经开始在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中加大创新的比重。西门子中央研究院里有一个叫创客空间的地方,这是一个有设备的空间,包括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每位员工都可以在这里试验一切设想。
与德国一样,中国也需要提前着手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布局,但现实并不乐观。
打造数字化工厂的关键因素在于PPT(Process,Peopleand Technique,即流程、人才和技术),相对于技术和流程而言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人才困局是摆在中国制造面前的严峻挑战之一,将制约中国制造发展的速度。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制造强国,急需大量创新型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企业将需要1.4亿高级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万人。
不少曾去德国考察的中国企业家都提到西门子安贝格工厂,这里每年可生产零部件100万件,生产设备和计算机可以自主处理75%的流程工作。全厂只有1200名左右的员工,他们掌控整个生产流程和自动化系统,并对信息分配进行计划,可谓个个精干。
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当下中国学校和职业教育培养显然远远不够。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往往延续高中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知识灌输模式,既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没有考虑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www.cechina.cn,导致中国在毕业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制造业人才匮乏现象却未有根本改观。现在中国许多工厂里,一线员工缺乏高精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熟练操作能力;中层管理人员对于生产系统自动化和数字化的转变需要更快地适应;而企业高层对于数字化工厂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能力仍有待提高。
好在中国一些中学和职业院校,像青岛科技大学、北京市第35中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已经开始与德国院校和企业合作,探索以“双元制”为基础,新工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大型企业,像大众和西门子也在与中国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去年5月份,大众汽车与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计划未来每年培养约500名“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
西门子则和中国教育部全面合作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结合理论与实践,开创全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西门子连续10年举办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覆盖全国9个赛区,大赛主要面向全国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大学生和高职高专在校学生。截至2015年,挑战赛10年来累计吸引了共计3414支参赛队伍,10242名学生参加,伴随那些曾对专业懵懂的学生成长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卓越人才。
今年,为了顺应智能制造的新趋势,大赛更名为“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挑战赛秘书处主任张贝克教授谈到举办挑战赛的初衷时表示:“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参加挑战赛,补充学习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在提升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这番话道出了大赛的核心目标:激发学生在实用性技术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活力,为中国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根本保障。
西门子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举办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也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大为赞赏:“校企合作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部和西门子之间的合作,很好地契合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
中国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正在重新思考如何培养人才,来直面新的挑战。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合作已愈加广泛,但除了学到“双元制”的形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领会德国培养人才的精神才是关键:人才需求或许会改变,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始终是必备的素质。正如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朱骁洵所言:将思考变为现实必须要创新且合作的人。他们让复杂的机器精准运转,让伟大而无形的工业力量凝聚成肖斌手中一杯好喝的啤酒,口感新鲜,色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