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资讯 > 业界新闻

美国是怎样回归制造业的?

来源:《财经》杂志2016.04.26阅读 4454

  2008年秋季爆发的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却也促成他们重新重视制造业,这其中,尤以奥巴马政府提出的“制造业回归美国”为代表。最近几年,美国制造业明显复苏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装备制造业反弹的幅度甚至超过德国。

  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新兴领域和高端产业上的做法。
  美国对高端产业给出了两个界定标准:一是每个产业工人的研发支出应超过450美元,或者是位于产业的前20%;二是产业队伍中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位的人数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者在本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21%。同时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产业就是所谓的高端产业。
  根据这一标准,美国的高端产业共包括50个行业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涉及先进制造业(35个)、先进能源行业(3个)和先进服务业(12个)。高端产业是维持美国当前发展和持久繁荣的关键,这些产业最能支持创新、最能保障可持续增长。
  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美国出现了明显的制造业回流趋势。
  苹果公司把一部分Mac电脑的制造从中国转移回美国;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将伦敦一家工厂撤回印第安纳州,并把原先设立在日本的部分设施迁至美国,由此创造4200个就业岗位;福特汽车公司已陆续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岗位;英特尔公司不断向美国本土的生产和研发砸入重金,公司75%的产品将在美国国内生产,带动本土高薪岗位4.4万个;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开始把其陶瓷杯的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
  根据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的报告,受访的制造业经理人有约61%表示,正在考虑将制造产能迁回美国,以便更好地匹配供应地和需求地。
  但美国制造业形成回归趋势也不全是政府的作用,经济的内在规律或许作用更大。
  五个内在驱动力
  一、美国制造业成本已具比较优势
  随着页岩油气革命,美国一举实现能源自给并有余力出口,这导致发电成本急剧下降。目前,美国的平均电价只有中国的一半。
  相形之下,中国工业电价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4年OECD成员国工业平均电价为每千千瓦时123.88美元。而中国工商业平均电价折合139.43美元/千千瓦时,可见中国工商业电价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更是美国平均电价的两倍。
  中国制造业成本不仅高于东南亚、南亚、东欧,并且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以上,其中珠三角、长三角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正面临压力,2004-2014年,中国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一直处于10%-20%区间。
  生产率方面,虽然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工资是中国的6-7倍,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中国的6倍以上,两者相抵,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综合成本上并不具备太大优势。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布局,美国的汽车、高端精密仪器等产业效率会提高40%。
  二、自动化和机器人导致用工量大减
  到2025年,制造业25%的工作将会走向自动化,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能节省人力成本比重的均值是16%,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省的最多。机器人系统的价格将持续下降,2025年将降至10万美元左右,与此同时,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将以每年5%的速度提升。
  BCG14年调查表明,销售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制造商中,72%的美国制造商表已开始投资额外的自动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
  三、制造业的经济重要性超乎预期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对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远比单纯的数字上所反映的要重要的多。
  美国的研究人员对于美国制造业进行拆解,最后发现,制造业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甚至要比美国政府测算的还要大。此前美国政府测算,制造业领域1美元的产值会带动其他领域1.4美元的产出,但MAPI(机械及联合产品研究所)的测算显示,这一乘数效应达到了3.6。在工作岗位上的乘数效应,制造业达到了3.4。
  美国制造业规模占GDP总量仅为11%,但如果从产业链角度看,由制造业所支撑起来的价值链的价值占到了美国GDP的三分之一,甚至连美国政府也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四、制造业对美国的国力与繁荣至关重要
  制造业每年贡献2万亿美元的GDP,占美国出口的比重更高达60%,在私营领域研发支出的占比达四分之三。通常一名美国制造工人每年能挣取7.8万美元的薪资福利,而非制造行业平均待遇只有6.3万美元。像普惠这样的航空航天公司是最成功的出口商之一,产品约90%在美国制造,超过80%销往海外,实现了贸易顺差。
  在美国制造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占了60%,资本报酬占了占了38%,美国机械工业从业者小时工资的中值是20美元左右,约高于制造业10个百分点。
  五、制造业升级不是下跳棋
  哈佛大学豪斯曼(Hausmann)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的复杂性与制造业知识及能力直接相关,而且的研究还表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一旦某个国家开始制造商品,因此积累了知识和能力,那么该国通向繁荣之路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但这个过程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过程,制造的商品越复杂、制造工艺越先进,就越能走到更新兴和更先进的产业,这个国家就越发繁荣,掌握与他们已经能制造的产品相似的新产品的制造技术就更容易。从组装玩具发展到组装电视机,比从纺织工业跃升至航空航天工业更为容易。
  美国制造业新趋势
  一、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构建
  当前,美国已形成以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应用研究机构、企业和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完整的先进制造创新生态体系。政府是创新环境的提供者,通过资金投入、财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营造整体发展环境;高校及科研机构是创新技术引擎,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技术基础研究,为创新提供源头;应用研究机构对接科研机构与企业,是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企业是创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服务机构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研究及商业化提供咨询、协调、评估等服务,是供应链创新重要力量。
  2015年9月,美国推出国家创新战略,提出利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来恢复美国在高精尖制造业创新中的领先地位,重新投资供应链创新并支持扩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
  二、制造业投资呈“两化”态势
  数字化:美国近年来的投资IT化走势明显,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花在信息技术领域,如购买软件、计算机硬件和通讯设备等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左右,但在2010以后这一比重则增长至50%以上。
  无形化:美国制造业发展重心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美国制造业投资结构的变化。从1979年开始,美国开始降低在有形资产上的投入,越来越多的投资侧重于软件、研究、开发、宣传、管理、培训等方面,无形资产投资比重持续加大。
  三、美国擅长从“ I 端”发力
  美国更擅长从信息技术一侧(I端)发力。美国和德国都是工业和信息化技术融合的领先者,但相比之下,德国更擅长从工业技术一端来发力,美国先进制造技术集群还是侧重于数字化和信息化一端,比如智能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物联网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等
  在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领域,美国在技术和市场上都具有较强优势,例如美国在3D打印技术领域处于领导者地位,占据了全球3D打印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
  四、政府积极搭建数字化制造平台
  实施数字化制造计划,构建合力,实现数字化技术的群体突破。2014年2月,“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DMDII)由国防部牵头组建成立。该机构主要研究数字化数据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交换以及在供应链网络间的流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该机构目前拥有80多家成员,包括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通用电气、罗尔斯•罗伊斯、西门子、微软等企业、政府机构、院校、研究所和商业组织。
  构筑数字化制造生态圈。以开源技术牵引的上下游垂直式生态圈,围绕系统基础架构、软件平台源代码等关键技术的开放开源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形成了产业上下游不同领域不同主体间的技术标准制定与产品开发合作。如NASA发起的开源的云计算管理平台项目OpenStack,拥有来自176个国家3万名成员500多企业的支持,云计算上下游软硬件企业和非龙头公有云厂商围绕相同的技术标准和产品架构,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体系。
  五、由软及硬,由硬及软
  Google等互联网巨头从I端加快走向M端,互联网企业发现制造业是创造价值的主要阵地,Google先后投资了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它变得越来越硬。
  GE开始编织“工业互联网”,加快从M端走向I端,GE在全球雇佣了一万名软件工程师,GE老总提出:也许你昨晚入睡前还是一个工业企业www.cechina.cn,今天一觉醒来却成了软件和数据分析公司。
  我们预计美国将会涌现一批“两栖型”企业:硬件的系统集成企业在大力发展软件,软件的系统集成企业在大力发展硬件。
  简单举两个例子,其一是农业机械巨头JohnDeere从农机制造到智慧农业。John Deere的精智农业管理系统FarmSightTM,通过安装在农业机械设备上的传感器采集土壤条件、氮磷钾含量和作物生长等数据,并且可以预测化肥、农药的需求,从而搭建起农夫和这些化肥、农药供应商的沟通和供应平台,完成了从卖农机到做农作物生长管理服务商的转型。
  其二是GE医疗从医疗设备到医疗服务。GE医疗的思路更有变革性,它在业务变革中实现了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物品资产转化为功能资产、将智能硬件转化为智能软件。它的经营理念也从“提供一个好用的医疗仪器”转型为“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医疗服务与建议”,从一个传统的医疗设备制造商转型成为一个直接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提供商。
版权声明:版权归控制工程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频道推荐

关于我们

控制工程网 & 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 全球工业控制、自动化和仪器仪表领域的先锋媒体

CE全球

联系我们

商务及广告合作
任小姐(北京)                 夏小姐(上海)
电话:010-82053688      电话:18616877918
rendongxue@cechina.cn      xiashuxian@cechina.cn
新闻投稿:王小姐

关注我们的微信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2003-2020    经营许可编号:京ICP证120335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02002318  服务热线:010-8205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