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近日宣布在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机器人产业园,计划生产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消息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一个显着特征表现为劳动力密集型,而受技术进步及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正快步进入自动化升级转型时期,其中,自动化生产中占据重要一环的机器人产业在我国开始爆发式增长。从上而下的机器人产业投资热情正如火如荼,从行业联盟到产业园,从企业到协会,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然而,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存在过热苗头,应该谨记光伏前车之鉴,确保其良性有序发展。
背景:需求强劲,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持续表现强劲,市场容量不断扩大。20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为14,980台,2011年达到22,577台,同比增长50.7%。而据中国机器人网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6,902台,同比增长19.2%。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如果中国要达到和德国、日本相同的机器人密度,那么接下来几年里,将必须安装约100万部新的机器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过热苗头初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机器人产业园区项目纷纷上马,企业趋之若鹜投资行为频繁,市场格局乱象初现,展望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前景,业内人士深表忧虑。
(一)机器人产业联盟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和即将成立的机器人行业联盟有两家。“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先行成立,这是由亚洲制造业协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0多家科研单位和机器人企业共同发起,3月16日在京成立。该联盟以机器人、机械手为切入点,打造机器人制造的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在创新的基础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创新联盟扩展为产业联盟。
其次是具有官方色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的指导下,国内外主流机器人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参与其中,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将于4月21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
(二)机器人产业园区
上海:位于上海宝山区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已正式获批,该园区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计划招商引资额度达到200亿元,力争成为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示范基地。
徐州:过去的5年,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已初步形成焊接机器人、包装机器人、高空作业机器人等多个系列,目前已入驻的机器人产业企业达20多家,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
常州:位于武进高新区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核心规划5003亩,分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智能装备产业生产基地两个部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纺机等,聚集了铭赛机器人、远量机器人、汉笛机器人、新瑞机械、卡尔迈耶、五洋纺机、常矿起重机械等43家企业,去年销售总收入65亿元。
昆山:规划面积500亩的昆山高新区机器人科技产业园目前已聚集25家企业,投资总额超15亿元,正逐步发展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载体,今年10月被省科技厅确认为省级科技产业园。
哈尔滨:富士康已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达成合作意向,将于今年在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机器人 产业园,生产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机器人产业园建成后,10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将率先入驻。
重庆:重庆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推进,奋斗目标是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能够达到1500亿元。近些年来,世界上知名的机器人公司如KUKA、ABB等都在重庆设有办事处,为重庆发展机器人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唐山:机器人产业作为河北省唐山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已达到20亿元,主要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到2015年,全市形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5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建成我国富有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三)机器人厂商
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日本安川电机、松下、FANUC、不二越、川崎,德国KUKA,瑞典ABB,意大利COMAU的机器人厂商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工业机器人产品的销售、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国内机器人品牌中起步较早且已初具规模的厂商包括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东莞启帆,广州数控等。初步估算,迄今为止国内机器人厂商的总数已超过400家。
投资立项易,掌握核心技术难
并不是说不能投资机器人产业,最关键的还是要掌握核心竞争力,行业整体发展健康有序。目前我国部分机器人厂商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点、搬运、码垛机器人等产品,不少品种也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但在基础零部件制造方面还存在差距,特别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等核心技术方面尤其明显,关键零部件的长期依赖进口影响了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企业总体上仍没有跳出跟踪模仿的道路。比如,焊接机器人是最成熟的机器人,但由于我们只是跟踪模仿,国内虽然生产出来,但外企马上降价,一举击溃国内企业信心。此外,研究与产业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从机器人企业生成状况来看,一些大企业热衷于把机器人当作题材,不顾后果的盲目投资烧钱,而一些小企业生存状况糟糕,整日为生存奔波。
在此不得不提及光伏产业,眼下,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大环境之下生存愈发艰难,陷入利润下滑、出口市场业绩不佳、资金链严重短缺的困局之中。究其原因,国内太多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是众多企业纷纷倒下的根源。如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不排除国内机器人产业重蹈覆辙的可能。
症结:缺乏顶层设计
“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涉及机器人领域,各地也在大力投资机器人产业。不过,这些自上而下的扶持表现为零散、各自为战、不成系统,难以形成协同发展,导致总体效果差强人意。
尽管《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已经出台,但尚未明确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尚未成立,也没有国家级的标准检测中心www.cechina.cn,这些都不利于业内与决策主管部门之间的常态沟通,也不利于专项规划的落实。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于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可见,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乱象初现的主要症结在于,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对行业发展形成一定掣肘。
解决之道:战略提升,差异化发展
机器人产业内容丰富www.cechina.cn,投资圈地建产业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问题,很多关键东西,比如核心技术www.cechina.cn,也不是有钱可以掌握,归根结底还是要研究发展策略。
如果说行业发展初期,江湖混战、群雄逐鹿、野蛮生长是一个必经过程,但经过10年的摸爬滚打,是时候对中国机器人产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国家标准出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对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而言,政府的前瞻性引导和支持必不可少,必须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战略提升,把机器人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体系进行建设和培育。一方面,要确保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形成有序的竞争态势,夯实整个行业的发展实力,形成稳定的行业发展结构。另一面,政府需提供政策和资金层面的支持,加强国内机器人的研发实力,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缩短与国外同行之间的差距。
对于机器人产业的鼓励不能靠简单几个项目或园区的支持,引导企业进行差异化发展是值得尝试的思路。国内机器人厂商如能就一些细分市场策略得当,推出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还是存在很多机会,这些追求产品“小众化”的企业日子会很好过。在这一点上,广州数控正在尝试摸索,他们认为国产工业机器人从中低端走起的市场十分广阔,与国外产品定位存在一定错位,比如珠三角的企业主要还是从事中低端加工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只是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的一个转换过程,不像汽车行业全自动那么高端,而且资金实力也不强。针对这类需求,国内机器人厂商生存空间相对广阔,值得业内厂商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