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比较迅猛,很多传统旅游企业已经开始往互联网甚至移动端发展。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从11年开始到现在,全国新兴的旅游网站已经超过了几十家,这个细分行业的增长速度完全不亚于当年的团购网站。当中不少网站已经顺利存活下来,甚至获得了融资。
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汪博并没有像同学那样找一份待遇不错的编程工作,而是拿着自己在学校期间的研究项目创立了“智游啦”这个旅游网站,想为用户提供一个智能的旅游规划方案,也就是现在业界比较关注的“智慧旅游”。这个行业现在面临着哪些尴尬呢?以下是雷锋网对他的采访。
对“智慧旅游”最热情的是政府
也许有人会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但是汪博认为,比起创业者、旅游巨头www.cechina.cn,政府更热衷于“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江苏省镇江市的地方政府根据国家产业动向率先提出的概念。随后像南京、广州、北京等城市也开始围绕“智慧旅游”开展相应的建设。在11年7月份的时候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国家旅游局局长表示www.cechina.cn,要用十年的时间把中国这个新兴的旅游大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
可以说政府在这方面热情很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需要第三方的协助,所以很多地方政府跟不同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高校、有跨国公司、也有一些旅游巨头等。但是他们当中部分只是为了得到政府项目而打着“智慧旅游”的噱头,直到现在也没有做出像样的东西出来。
换个角度来说,在“智慧旅游”这个领域,叫喊最热情的依然是政府,而不是其他人。
大部分旅游企业怀着电商的基因做“智慧旅游”
在国内,不管是从传统旅游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的企业,还是新生的旅游App创业公司,由于企业基因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借助这个概念做电商。虽然他们当中部分做出了一些表面看起来比较人性化的功能,但是这更多的是属于营销手段,简而言之就是以卖东西为主导的。在他们的眼里,“智慧旅游”就是根据细分用户需求更精准地推销产品的工具。实际上他们探索的东西是:如何更智能地卖东西,但这只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在上海召开了首届中国智慧旅游峰会,而参与这场会议的主要几个群体是:政府、大学、旅游企业、景区部门和旅行社等。在整个大会上,大家都在说自己的对“智慧旅游”的理解,但是却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参加完整个会议后,汪博最大的感觉是:从大体上来说,“智慧旅游”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营销的更新或者管理的优化,其实是整个产业结构和理念的更新换代。不过很少人能理解到这一点,这也是“智慧旅游”遇到的最大瓶颈。
这也就使说,的确有一批人喊着要做“智慧旅游”,但是具体怎么做,清楚的人并不多。
“智慧旅游”会从哪里突破?
汪博认为新兴的旅游网站是中国未来“智慧旅游”的主要探索力量。说起“智慧旅游”,也许大家很容易想起设立了几亿“智慧旅游”基金的某个旅行大网站。他们的确在投资一些“智慧旅游”项目,甚至进行了收购。而一些同行认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更好的销售产品和服务。
在国内,喊得最响的那批人并不一定知道如何去做,反而新兴的企业却在一些细分领域上表现的相当出色。比如说他的投资方看上了一款这样的手机应用:它专门从微博上搜刮内容,然后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分析www.cechina.cn,为用户提供某个旅游地区在过去三个小时内的状况。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旅游”——从大数据中精确的根据用户的需求点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挖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在网上积累,人类的行为在虚拟世界和现实时间的隔阂逐渐模糊,他们网上的行为极有可能反映的是他最真实的想法:比如说可以通过微博知道他的兴趣点,通过邮件就可以知道他们工作性质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通过淘宝就可以知道他的消费需求。
而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数据丰富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过去,这给每个人都带来的一定的机遇。比起数据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的客观事实的探索。为什么现在适合做“智慧旅游”呢?除了数据量已经非常充足外,对于各种数据分析的模型和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比如说Google已经可以接受实时数据请求。这些条件给新兴的创业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也许中国未来的“智慧旅游”是由他们来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