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压力加上哥本哈根会议洗礼,企业现在都知道节能重要了。可花钱做节能改造划算吗?
近几年,企业也慢慢熟悉了合同能源管理(EPC),简单说,就是不用花钱,却分享节能收益。比如原来100万的电费改造后降到80万,企业和节能公司共享省下的20万。
“以前我们要给人讲什么是合同能源管理,后来客户主动问我们能不能做。”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最早的3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之一,其高级工程师陈海文深知行业冷暖。
查看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的最新会员名单,企业数量已从3家增至500多家。节能市场有多大?不同机构和计算标准给出的数字相差10倍,从近4000亿到4万亿不等。
最近,4部委联合制定的新政策出台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提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其中明确了财税支持。EMCA副主任谌树忠感慨道:“2006年EMCA开始提出节能服务产业,4年时间终于得到政府的认可。”
一时间,更多企业想涌进分一杯羹,其中不乏大鳄。
能源“危中之机”
EPC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能源费用大幅提高催生了发达国家企业的节能需求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版权所有,同时它们也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困扰。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伴随EPC应运而生。它们为客户提供能效审计、项目设计、设备采购、施工、系统运维等一整套节能方案,以及所需资金。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它们再收回投资,获得利润。这一共赢模式在欧美日韩市场取得成功。
1997年,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开始实施,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3家公司,引入EPC模式。其大背景正是首次提出控制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
在陈海文的回忆里,整个市场是在2005年之后发生变化的。“当时能源价格上涨,企业、国家都开始重视,十一五也有了强制节能目标。”
到2006年,项目一期结束,这3家公司利用贷款和赠款完成了453个节能项目,获得项目收益4.2亿元。此时,市场孕育出的其他公司也做了近1000个项目。
哥本哈根之后,减排压力空前,能源利用方式面临大转型,危机意识再次高涨。诞生于西方“能源危机”的节能服务似乎在中国迎来了又一轮热潮。
带头大哥悄然转型
这些节能服务公司里www.cechina.cn,中小企业占了90%。最早的3家如今仍谈不上行业影响力,甚至有坊间传闻它们已退出这一领域。
“其实我们还在做控制工程网版权所有,但是很困难。”陈海文告诉《能源》记者,当初世界银行的项目贷款用完之后,源深进行了一系列合并重组,目前隶属于京能集团。“我们要符合京能的战略,不能做北京之外的项目。”
陈海文认为,在工业、建筑、交通三大节能领域中,工业的潜力最大,但北京几乎已经没什么工业。“大一点的热电项目,企业自己做了,我们只能做些小的。”他坦承,节能项目收益已经不是源深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多数同行的现状。
EPC旨在解决用户缺少资金、新技术存在风险两大问题,如今这些风险却压倒了节